矿山机电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陈士军
河北钢铁集团矿业有限公司承德柏泉铁矿 河北承德 067500
1 铁矿山机电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问题分析
在铁矿山生产系统中,机电设备运行安全隐患呈现出显著的环境耦合特征与系统连锁效应。井下复杂作业环境导致设备长期处于多应力叠加状态,高湿度空气与硫化物气体共同作用引发的金属构件电化学腐蚀,使得提升机钢丝绳、液压支架等关键部件有效截面缩减速度超出设计预期。这种隐性损伤在常规巡检中难以通过目视检测及时发现,当设备承受冲击载荷时极易发生脆性断裂,某矿区 2021 年箕斗坠落事故的失效分析报告显示,钢丝绳内部锈蚀造成的有效金属面积损失已达安全阈值的 13% 。
设备维护体系与生产节奏的匹配失衡加剧了安全隐患的累积效应。在产能压力驱动下,破碎机轴承、空压机活塞环等易损件往往超周期服役,金属疲劳裂纹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呈指数级扩展。某铁矿主通风机的振动监测数据显示,叶轮动平衡失调引发的二阶谐波幅值已持续三个月超出警戒值,但受限于计划性停机检修的时间窗口限制,未能及时进行动平衡校正,最终导致转子轴颈断裂的恶性事故。这种维护滞后现象暴露出预防性维修策略与设备实际工况的脱节问题。
智能化改造过程中的系统兼容性缺陷构成了新型安全隐患源。传统机械传动系统与新增传感器网络的物理耦合界面处,普遍存在振动传递路径改变引发的信号干扰现象。某数字化改造项目的监测记录表明,带式输送机智能张紧装置的应力反馈信号中混杂着 12.7% 的机械振动噪声,导致控制系统误判为载荷异常而频繁触发紧急制动,这种误动作不仅加速了制动器磨损,更可能引发物料堆积造成的传输带撕裂事故。
人员操作行为的非标准化问题持续威胁设备运行安全。虽然自动化程度提升降低了直接操作风险,但远程监控系统的界面认知负荷反而增加了人为误判概率。某铁矿中央控制室的眼动追踪数据显示,操作员在处置多设备报警时,存在 43% 的注意力分配失衡现象,这种认知资源超载导致对关键参数的漏检率提升 2.3 倍。更值得注意的是,设备维保人员对智能诊断系统的过度依赖,造成了传统检修技能的加速流失,某次变频器故障处理中,技术人员因缺乏电路板级诊断能力,延误了 IGBT 模块更换的最佳时机,致使故障范围扩大至整个驱动系统。
2 铁矿山机电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优化路径
2.1 智能化监测技术的创新应用
在铁矿开采深度持续增加的作业环境下,智能化监测技术的创新应用正成为破解设备安全管理难题的关键突破口。通过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监测平台,实现了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立体化感知,该平台整合了振动频谱分析、红外热成像监测、润滑油金属磨粒检测等七类传感技术,有效克服了井下复杂环境对单一监测手段的干扰问题。某铁矿应用案例表明,这种多维感知系统成功将钢丝绳内部锈蚀的检出时间从传统人工巡检的 14 天缩短至实时预警,使关键部件的预防性更换决策准确率提升至 98% 以上。
智能诊断算法的迭代优化显著提升了隐患识别精度。基于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构建的深度学习模型,能够从海量运行参数中捕捉细微异常特征,例如在破碎机轴承故障早期,系统通过分析振动信号中 0.03-0.05kHz 频段的能量变化趋势,可在金属疲劳裂纹扩展至临界值前 72 小时发出预警。这种预测性维护模式使设备非计划停机时长减少 63% ,同时降低了维护人员进入高危作业区域的频次。更值得关注的是,自适应诊断算法通过持续学习不同岩层硬度下的设备负载特征,逐步形成了具有矿区特色的故障知识库,有效解决了设备工况差异导致的误报难题。
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应用重构了设备安全管理范式。通过建立高保真度的设备三维动态模型,技术人员可在虚拟空间模拟不同生产条件下的设备性能衰减规律。某铁矿主提升系统的数字孪生体成功复现了钢丝绳锈蚀与箕斗载荷的耦合作用机制,据此优化的维保周期使钢丝绳平均使用寿命延长 23% 。
边缘计算节点的部署有效解决了数据传输延迟瓶颈。在井下关键设备节点嵌入智能分析模块,使振动超限、温度骤升等危急工况的本地处理响应时间压缩至 200 毫秒以内。这种分布式计算架构与中央控制系统的协同运作,既确保了重大风险的即时处置,又减轻了主干网络的传输压力。
2.2 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突破传统分段式管理的局限,建立覆盖设备选型、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到报废更新的全流程管控机制。在设备规划阶段引入数字孪生技术,通过虚拟仿真验证设备选型与矿山地质条件的匹配度,某铁矿应用案例显示,该技术使设备选型失误率降低 68% ,从源头上规避了因设备参数与作业环境不匹配导致的早期故障风险。采购环节实施供应商动态评价制度,建立包含故障率、备件响应速度等 12 项核心指标的评价体系,通过量化评估淘汰了 23% 的不合格供应商,显著提升设备初始质量状态。
运行阶段构建"监测-诊断-决策"的闭环管理系统,将智能化监测技术获取的多维度数据与设备健康档案进行关联分析。开发基于设备剩余寿命预测的维护决策模型,根据传动系统磨损速率、电气元件老化曲线等特征参数,自动生成个性化维保方案。
体系运行过程中嵌入 PDCA 动态优化机制,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不可篡改的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链。每次维护记录、故障处理方案均作为智能合约写入分布式账本,为质量追溯提供可靠依据。开发风险预警指数自动校准算法,通过持续比对实际故障数据与预测模型的偏差度,实现风险评估阈值的动态调整。某铁矿中央数据库显示,该系统使故障预警准确率在三个月内从 78% 提升至 93% ,充分体现系统自学习能力。
人员能力建设方面,构建与设备生命周期阶段对应的分级培训体系。设计人员侧重掌握数字孪生建模技术,运维人员主攻智能诊断系统操作技能,决策层培训聚焦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创新采用增强现实技术进行设备拆装培训,使新员工掌握液压系统维护要点的培训时长缩短 40% 。同时建立跨部门协同管理机制,设备管理部门与生产调度部门共享设备健康状态数据,使维保计划与生产节奏的匹配度提升 57% 。
结语
在铁矿山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实践中,新型管理体系的实施已显现出多维度的改进成效。通过部署智能化监测网络与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协同运作,某大型铁矿实现了设备隐患的精准预判与快速处置,其主提升系统的钢丝绳异常磨损识别时效较传统模式缩短近 90% ,维保决策准确率显著提升。这种技术与管理融合的创新模式,使设备故障呈现梯度下降趋势,同时将隐患排查的响应速度提升至分钟级,有效遏制了故障扩散引发的连锁反应。
参考文献
[1]田郝.矿山机电设备智能故障检测诊断技术的研究.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2023
[2]孙高锋.自动化技术在矿山机电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智能城市应用,2022
[3]李志忠.矿山机电运输常见事故原因及对策研究.地质研究与环境保护,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