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作者

代丽娟

重庆市铜梁中学校 40256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为育人圭臬 [1]。在此背景下,传统以知识本位为主的评价模式已难以适应素养导向的教学诉求。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既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亦是推动教学变革的重要引擎。本文从目标设定、内容雕琢、方法创新与反馈优化四个方面,探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之道。

一、以素养为舵,明确评价目标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首先要确立清晰的评价目标。以核心素养为总纲,建立“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四级目标体系,将宏观素养细化为具体学科能力 [2]。例如,“语言建构与运用”可包括语言积累、表达与交际等能力。结合教材单元主题,制定阶段性目标,如在“古文阅读”单元中,目标可设为“通过文言文学习理解传统文化内涵”,进一步具体到课堂任务,如“通过《赤壁赋》赏析掌握情景交融手法”。通过逐层分解,实现教学与素养培养的协同。

同时,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设置基础性、发展性和挑战性三级目标。基础目标面向全体,确保语言基本能力;发展目标针对中等学生,提升思维与审美层次;挑战目标鼓励学优生进行创新实践。以《赤壁赋》教学为例,基础目标为理解文言词义,发展目标为分析写作手法,挑战目标为仿写并融入现代元素。通过差异化目标实现因材施评,激发各类学生潜能。

二、以文心为尺,设计评价维度

评价体系应以“文心为尺”,紧扣四大核心素养,注重整合性与发展性,全面考察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综合素养。语言维度关注从积累、内化到迁移的动态能力;思维维度强调逻辑性、批判性与创新性,通过显性任务考察信息整合与迁移创新能力 [3] ;审美维度需超越形式评判,关注对文本意象、意境及文化隐喻的理解与表达;文化维度重视对文化传统的批判理解、古今关联与当代转化能力。四维协同,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中,可设计综合性任务:“作为文化栏目策划人,制作‘《红楼梦》中的礼仪与文化隐喻’专题节目”。学生需解析文中礼仪词汇(语言),论证礼仪描写与权力结构的关系(思维),赏析服饰与环境描写的审美意境(审美),并策划节目探讨传统文化当代意义(文化)。通过真实任务,综合评价学生的素养融合与创新能力。

三、以多元为器,创新评价方法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多元融合与方法创新,通过诊断性、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整合,全面覆盖学生学习轨迹,并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诊断与个性化干预。例如,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项目中,教师可首先通过线上平台发放诊断性前测,快速识别学生在古典小说阅读与传统文化理解方面的薄弱点;在阅读过程中,利用智慧课堂系统实时记录学生的批注内容、小组讨论贡献及思维导图构建过程(形成性评价),同时借助 AI 作文分析工具,对其阶段性读书报告进行动态评估;最终学生需完成一项创造性成果——如制作“金陵十二钗数字人物画廊”,并附策展说明与美学阐释,教师结合线下答辩进行终结性评价。在此过程中,学习平台自动汇聚多模态数据,生成个人能力图谱,并为每位学生推送定制化的阅读补充材料和写作指导,实现“评价—反馈—干预”的智能闭环。

四、以生为本,优化反馈机制

教学评价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意义建构过程,应构筑多维度、动态化的反馈机制,将评价融入学生成长全程。首先,强调即时反馈,借助课堂观察、即时问答和数字化反馈工具,实现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动态把握,使师生互动转化为推动教学调整的精准信号,提升课堂教学的响应性与针对性。同时,注重分层反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困生的反馈,侧重于语言建构和基础应用能力的巩固,而对学优生的反馈,则聚焦批判性思维、审美鉴赏等高阶素养的拓展,如通过推荐参与校级文学评论、创意写作等活动实现能力提升,真正实现因材施评、因人导学。最后,要建立循环改进机制,从根本上超越终结性评价的局限,构建“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的闭环系统,以教师和学生的协同反思为纽带,推动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的持续优化[5],从而实现“教—学—评”在循环互动中,不断走向深化和融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和评价理论的持续创新,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评价将走向更人本、更智慧、更具生成性的新阶段。相信未来,语文课堂评价会进一步依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深层观察和个性化支持,开启以评促涵养、以评育全人的语文教育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王宁,巢宗祺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解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 郑国民,李煜晖 .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构研究 [J].课程·教材·教法,2021, 41(3): 78-85.

[4] 魏本亚 . 高中语文学习评价体系的转型与创新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 39(29): 45-48.

[5] 王云峰 . 语文核心素养评价的实践路径与反思 [J]. 中学语文教学,2020(4): 4-9.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评估研究会 2023 年度重大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课题批准号:PJY202303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