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据安全法背景下的密码管理政策研究

作者

胡根

武汉安域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430070

1 引言

在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数据已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其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然而,数据泄露、网络攻击和跨境流动等风险也对安全提出更高要求。为应对挑战,我国于 2021 年实施《数据安全法》,对数据处理活动作出系统规范。作为保障机密性、完整性与可用性的核心手段,密码既是技术防护工具,也是法律合规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数据安全法》背景下的密码管理政策具有现实紧迫性与长远战略意义。

2《数据安全法》语境下的密码治理法律框架

2.1《数据安全法》的核心制度设计

《数据安全法》确立了“分级分类保护、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基本制度。其核心内容包括数据处理活动的安全义务、重要数据保护制度、国家安全审查机制以及数据安全事件的责任追究机制。该法律强调数据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国家治理与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密码在法律规制中的角色与功能

密码在法律层面承担着关键功能。《数据安全法》明确要求在数据收集、存储、传输、使用和销毁等环节,必须采取加密与去标识化等措施,以保障数据在全生命周期中的安全性与可控性。密码不仅是数据安全防护的“最后一道防线”,更是实现法律制度落地执行的重要保障。

2.3 国际制度比较与规范借鉴

在国际上,数据安全与密码治理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法律体系。例如,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强调“适当的技术与组织措施”,其中加密被视为基本合规手段;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发布的《数字身份指南》则对密码长度、更新机制和多因素认证提出了详细标准。这些经验为我国完善密码治理制度提供了参考。

3 密码治理的技术基础与应用实践

3.1 密码学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演进

密码学作为数据保护的核心理论,经历了从古典密码到现代密码学的演变。当前,常见的技术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哈希算法以及零信任架构的引入。在新兴技术领域,后量子密码学正在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以应对量子计算可能对现有加密体系带来的冲击。

3.2 密码治理的应用实践与典型案例

在应用实践中,密码治理不仅依赖技术进步,还需与科学的管理制度结合,形成“技术—管理—法律”的整体模式。企业普遍采用强密码策略、多因素认证,并逐步部署密钥管理系统(KMS)和硬件安全模块(HSM)保障密钥安全。例如,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应用国家商用密码算法 SM2/SM3/SM4,并通过专用加密机实现交易加密与身份认证。在管理措施上,机构建立了定期更换密码和使用规范制度,开展员工培训,并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如国家电网公司在信息化建设中提出的密码应急管理方案。

在典型案例方面,国内外均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国内,国务院政务信息系统全面推广商用密码体系,政务数据传输与存储依托 SM 系列算法进行加密。国际上,美国支付卡行业数据安全标准(PCI DSS)要求持卡人数据必须强加密保护,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第 32 条则规定企业应采取包括加密在内的适当技术措施。这些实践表明,密码治理的有效实施必须在法律制度、技术应用与行业标准三方面协同推进。

4 密码治理的现实挑战

4.1 技术迭代的适配性困境

在当前的技术环境下,密码学及其应用正处于高速发展之中。新的加密算法和安全框架不断涌现,但现有的密码标准往往难以及时适配。这种“标准滞后”与“技术跃进”的不平衡,使得一些机构仍依赖过时算法,增加了数据泄露和系统脆弱性的风险。例如,部分应用系统仍在使用 MD5、SHA-1 等安全性较弱的哈希算法,导致其在面对新型攻击手段时缺乏有效抵御能力。

4.2 企业部署的成本与复杂性压力

密码治理的有效实施需要硬件、软件与管理制度的多重支撑,这在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成本与运维复杂性。部署密钥管理系统(KMS)、硬件安全模块(HSM)及多因素认证系统往往需要高额的初始投资和长期维护,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资金与技术储备的不足成为密码治理的现实障碍。这不仅影响了密码管理措施的普及率,也导致企业间在安全防护水平上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4.3 法律合规认知与安全意识不足

尽管《数据安全法》《密码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密码治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在实际操作层面,部分机构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与落实仍显不足。许多企业缺乏系统性的合规意识,仅在发生安全事件后被动补救,而缺乏主动建立全面密码治理体系的动力。同时,员工层面的安全意识相对薄弱,不规范的密码使用习惯,如重复使用或简单设置密码,依然普遍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整体治理成效。

5 战略应对与未来趋势

5.1 政策与法规的系统衔接

为应对密码治理中的困境,需要在政策层面推动法律法规之间的制度协调,形成系统性的治理框架。通过加强《数据安全法》《密码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衔接,能够减少不同法规之间的交叉与盲区,提升制度的整体效能。同时,政府还应加快制定配套的行业标准与实施细则,使法律条文具备更强的可操作性。

5.2 技术研发与标准化进程

从技术层面看,推动密码技术的自主研发与标准化应用是保障数据安全的关键。近年来,我国逐步推进国家商用密码算法(SM2、SM3、SM4)的推广与应用,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在新型加密算法、后量子密码学以及分布式密钥管理等前沿领域的研究。通过建立国家级研发平台与产业联盟,可以加快技术转化进程,提升密码治理的前瞻性与自主可控性。

5.3 协同治理与跨界合作

密码治理不仅是技术与法律问题,更是涉及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议题。为提升整体治理能力,有必要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协作机制,推动政企学研协同创新。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激励与监管引导,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密码技术研发与合规实践;科研机构则能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多方合力,能够形成覆盖法律制度、技术研发与行业应用的立体化治理格局。

6. 结论

本文通过对《数据安全法》背景下的密码治理进行分析,指出密码管理在法律合规与技术实践中的核心地位。研究表明,密码治理的有效性取决于法律制度的系统性、技术应用的前瞻性以及管理措施的落地性。未来,我国应在政策衔接、技术研发与协同治理三方面不断努力,推动构建更加完善的密码治理体系,从而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与国家数据安全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史利平 . 国家安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挑战与优化路径 [J]. 教育评论 ,2024,(03):3-9.

[2] 王颖慧 , 徐翕明 . 论数据刑法规制体系的构建——以《数据安全法》的规定为切入 [J]. 社会科学家 ,2025,(04):162-169.

[3] 徐东华 , 许盛伟 , 杨畅 . 密码现代化治理体系框架与主要路径 [J].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25,(02):46-55.

姓名:胡根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湖北省孝感市

出生年月日:1994.10.7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网络安全 等级保护 密码学

所在单位:武汉安域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单位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