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土保持工作站参与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探索

作者

周沁

商洛市水土保持工作站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 726000

引言

陕西商洛市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加剧,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制约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据 2023 年监测数据显示,商洛市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8.13% ,部分矿区、坡耕地生态修复压力突出。近年来,国家层面相继出台《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政策,商洛市结合自身生态功能定位,将水土保持与生态补偿深度融合,构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模式。在此背景下,商洛市以水土保持工作站为枢纽,探索生态补偿机制的创新实践,旨在通过经济激励与制度设计,破解生态治理困境。

一、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体系

商洛市立足生态功能定位,构建了“法规约束 + 政策激励”的双轨制保障框架。2021 年,商洛市颁布《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实施细则》,首次将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补偿机制深度融合。该细则以“谁破坏、谁修复,谁保护、谁受益”为原则,明确补偿主体包括矿产开发企业、农业经营主体及政府三类,并依据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结果动态调整补偿标准。例如,对采矿企业按开采面积征收生态修复保证金(标准为 2000 元/亩),对实施封山育林的农户按管护面积给予年度补贴(标准为 50 元/亩)。为强化执行刚性,商洛市成立由市长牵头的生态补偿领导小组,建立市、县、镇三级联动机制:市级统筹制定补偿目录和跨区域协调,县级负责资金分配与项目监管,镇级组织群众参与治理验收。在资金保障层面,商洛市通过整合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省级生态功能区补助及南水北调水源地横向补偿资金,设立专项补偿资金池。2023 年,该资金池规模达 7.2 亿元,覆盖丹江、金钱河等 13 个重点流域和 42 个矿区修复项目。商洛市还创新“协议补偿”模式,与西安市签订《秦岭水源地保护协作协议》,约定西安市每年向商洛支付 3000 万元横向生态补偿,专项用于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项目,形成“受益方付费、保护方提质”的良性循环。

二、资金整合与多元投入模式

商洛市突破传统财政依赖,构建“政府引导 + 市场运作 + 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体系。在财政资金使用上,推行“以奖代补”差异化激励机制:对农户自主完成的梯田改造、经济林种植等治理工程,按验收面积给予每亩 500 元奖励;对企业投资的水土保持项目,按实际投资额的 20% 返还企业所得税,并优先提供绿色信贷支持。2023 年,全市通过“以奖代补”撬动社会资本 3.6 亿元,完成坡耕地治理 1.2 万亩,种植油茶、核桃等经济林4.5 万亩。例如,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村民通过自筹资金修建截排水沟、种植连翘,获得政府奖励资金 120 万元,带动户均年增收 8000 元。为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商洛市探索 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BOT(建设-运营-移交)等模式。丹凤县桃花谷水土保持示范区采用 PPP 模式,吸引陕西水务集团投资 1.2 亿元,建设生态护坡、雨水花园等设施,政府以 15 年特许经营权置换社会资本方前期投入,项目运营期内水土流失控制率提升至 95% 。同时,商洛市联合金融机构开发“生态贷”“碳汇质押贷”等金融产品,2023 年累计发放绿色贷款 9.7 亿元。例如,镇安县依托 15 万亩核桃林碳汇预期收益,通过质押获得银行贷款 5000 万元,用于建设智能化水土监测系统。在资金监管方面,商洛市建立“项目库—资金池—绩效评价”全流程管理体系,依托“生态云平台”实现资金流向实时追踪,确保 80% 以上补偿资金直接用于一线治理工程,2023 年资金使用效率同比提升 28% 。

三、市场化补偿机制创新

商洛市以“数据赋能 + 市场驱动”为核心,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体系。在碳汇交易领域,商洛市交投公司依托 16.35 万亩VCS 标准林业碳汇项目,实现首单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交易二氧化碳减排量 10 万吨,总金额达 420 万元。同时,商洛电厂通过出售碳排放配额 50 万吨,完成交易金额 3500 多万元,为区域碳市场规模化运作奠定基础。为进一步激活碳汇潜力,商洛市搭建“秦岭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碳汇量进行科学核算,并探索森林覆盖率指标交易机制。例如,镇安县将 15 万亩核桃林的碳汇预期收益作为质押物,获得银行贷款 5000 万元,用于智能化水土监测系统建设。在水权交易方面,商洛市突破行政边界限制,与西安市签订《秦岭水源地保护协作协议》,通过“引乾济石”工程实现跨区域水权交易,年供水 1500 万立方米,获横向补偿1200 万元。此类交易不仅保障了西安市的饮用水安全,也为商洛市水源涵养区的水土保持项目提供了稳定资金支持。此外,商洛市探索河道资源“三权分置”改革,将河道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参与河道生态修复,形成“治理—收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四、生态价值转化与产业融合

商洛市以水土保持工程为纽带,推动生态资源向产业资本转化,形成“治理—增值—反哺”的闭环模式。在农业领域,山阳县打造“九眼莲”全产业链,通过“生态+产业 + 乡村振兴”模式实现价值跃升。该县累计投资800 万元修复千亩莲田基础设施,推广“莲+渔”立体种养,年产莲藕 1 万吨,带动 1500 户农户年均增收 2 万元。同时,九眼莲基地与西农大合作开发莲藕汁、藕粉等高附加值产品,并融合观光旅游功能,法官镇秦岭原乡景区通过荷塘观光园年吸引游客超 10 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 3000 万元。在工业领域,商洛市推动“生态修复+绿色制造”协同发展。丹凤县桃花谷水土保持示范区采用 PPP 模式,吸引陕西水务集团投资 1.2 亿元建设生态护坡和雨水花园,将废弃矿区改造为生态产业园,引入茶叶加工、中药材提取等绿色企业,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 3200 元。商南县试马镇则通过“生态银行”机制,将分散的林地、耕地整合为资产包,吸引社会资本投资 3200万元建设茶叶基地,同步治理坡耕地 800 亩,形成“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的转型样本。旅游业是商洛市生态价值转化的另一核心抓手。柞水县终南山寨依托石板民居和自然景观,打造“生态民宿 文化体验”综合体,年接待游客量突破 50 万人次,带动 120 余家商户入驻,旅游综合收入达1.5 亿元。朱家湾村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阳坡院子民宿以“土墙柴扉、溪水潺潺”的原生态设计吸引西安都市圈客群。商洛市依托“中国气候康养之都”品牌,开发“生态 + 康养”产品线,皇冠假日酒店、金丝峡红叶景观等 IP 项目年营收增长 25% 。

结语

深度参与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实践,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路径,通过科学的政策设计、多元化融资渠道,创新市场机制以及产业融合发展,时间生态价值转换。但仍需关注当前生态补偿模式的发展困境,加强科技赋能,推进跨区域合作立法,为国家生态脆弱地区提供“商洛样本”,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志福.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4,(19):126-128.DOI:10.13616/j.cnki.gcjsysj.2024.10.039.

[2]刘阳.陕北地区甘泉县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延安大学,2024.DOI:10.27438/d.cnki.gyadu.2024.000114.

[3]卢进波,李子健.碳中和背景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探讨[J].亚热带水土保持,2022,34(01):43-45+50.

[4]方兴义.宁夏南部山区退耕还林补偿制度的优化与完善[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1,42(08):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