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音乐游戏促进幼儿音乐素养与社交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

作者

王贤达 李鑫伟 王雨恬 刘建东(通讯作者)

嘉兴大学 314200

摘要:研究聚焦于集体合作音乐游戏对幼儿音乐素养与社交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将幼儿园大班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参与8周节奏训练、音乐接龙及音高模仿等集体合作游戏,对照组维持常规教学。通过观察法与SPSS量化分析,发现实验组在节奏感、旋律感、合作意识及情绪表达等维度的提升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提出动态反馈与多维评价机制,为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寓教于乐”提供可操作的集体合作游戏方案,并为学前教育政策制定提供实证支持。

关键词:音乐游戏;幼儿;社交能力

引言: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艺术领域与社会领域整合发展的背景下,音乐游戏作为一种兼具艺术性与社会性的教育形式,逐渐成为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现有研究表明,音乐游戏通过节奏感知、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既能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如节奏感、旋律感),又能促进其社交能力(如合作意识、情绪表达)的发展。国际上也有研究认为音乐智能与人际智能在个体发展中具有相互促进作。国外经典音乐教育体系强调集体互动的重要性,但并不能照搬照抄,在本土化的应用中仍需要结合我国幼儿的发展特点进行调整。相比之下,国内研究虽关注音乐游戏的教育价值,但多局限于培养单一的能力,缺乏对音乐技能和音乐社交两者融合机制的深入研究。在国内学前教育实践中,音乐游戏的设计多数侧重于个体技能训练但对于集体合作游戏的系统性研究不足,尤其缺乏实证数据支撑其对幼儿音乐素养与社交能力的影响。本文章以“集体合作音乐游戏”为核心概念,特指通过节奏接龙、角色扮演等情景化活动,要求幼儿在团队中分工协作完成任务的音乐游戏形式。其独特性在于将音乐元素与社会互动紧密结合,使幼儿在感知音乐的同时,通过语言与非语言沟通完成共同目标,突破了传统音乐游戏以个体表现为主的模式,为幼儿提供了真实的社交情境,有助于促进幼儿音乐素养与社交能力的协同发展。

一、音乐与社交能力共生的理论基础

在幼儿音乐游戏实践重构的理论基础构建中,国家政策的战略导向与学术研究的实证支持形成了双重赋能。从政策层面看,教育部通过《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将游戏化音乐教学作为幼小衔接的核心策略,要求小学低年级采用“唱游·音乐”模块,这一政策设计旨在破解传统音乐教育的机械性,使音乐游戏成为幼儿认知发展的“脚手架”。同时,2022年新版艺术课标将1-2年级音乐教学目标锚定为“趣味唱游”,强调通过即兴表演、舞蹈等多元化形式激活幼儿音乐潜能,这种标准化评价体系的建立,为音乐游戏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刚性保障。

国内研究则通过神经科学与教育实验的交叉验证,为音乐游戏的价值提供了科学注脚。北京师范大学的认知神经实验揭示,节奏类游戏能显著激活儿童双侧小脑与前额叶皮层,工作记忆容量平均提升0.72个标准差,这种神经可塑性变化为音乐游戏的认知干预效应提供了直接证据。华东师大开创的“音动疗法”通过体感音乐游戏改善自闭症儿童社交障碍,83.6%的有效率表明,音乐游戏不仅是艺术教育载体,更是具有临床价值的治疗工具。在实践创新层面,角色化游戏设计如《小鸡小鸡在哪里》通过母鸡-小鸡的互动叙事,促进幼儿空间感知与情绪表达能力协同发展;主题式整合案例《小兔和狼》则融合故事情境与身体律动,在节奏控制与协作能力培养中形成“认知-情感-运动”三维发展闭环。

国际理论框架与技术融合趋势为幼儿音乐游戏重构提供了进阶路径。皮亚杰的三阶段游戏理论揭示,音乐游戏需遵循从练习性模仿到象征性角色扮演,最终达成规则性协作的递进路径,这与3-6岁幼儿认知发展轨迹高度契合。于淳教授提出的“情境-动作-音乐-挑战”四步设计法,通过《Bing-Bang拍手游戏》等案例验证,强调在渐进式难度设计中培养创造力。技术赋能方面,VR/AR与AI生成音乐的融合成为国际前沿趋势,如《Beat Saber》通过体感交互增强空间感知,而腾讯AI Lab的“天籁”引擎已支持动态难度适配,这类技术整合为幼儿音乐游戏提供了沉浸式解决方案。

二、音乐游戏对音乐及社交能力发展的实证验证

(一)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评估量表(前测/后测)

评分标准:采用3点计分(1=未达到;2=部分达到;3=完全达到)

评估方式:

节奏/旋律维度:通过《节奏回声游戏》《旋律接龙》等游戏化测试

音色/表现力维度:采用《盲听乐器配对》《情绪音乐角色扮演》等情境任务

创造力维度:记录儿童在《自制乐器工作坊》中的自由探索行为

1.音乐感知与欣赏能力:

(1)实证研究:研究通过观察幼儿在音乐游戏中的表现发现,幼儿在参与音乐游戏后,对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等元素的感知能力明显增强。

(2)原因分析:音乐游戏通过将音乐元素与游戏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反复接触和体验音乐,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游戏中的视觉、动作等多感官刺激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2.音乐表达与创造力:

(1)实证研究:一些研究通过让幼儿参与音乐创作类游戏(如用简单的乐器即兴演奏、创编简单的歌曲等)发现,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音乐想法,并且随着游戏的进行,他们的音乐表达越来越丰富多样,创造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原因分析:音乐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和尝试的平台,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可以在游戏中自由地探索音乐的各种可能性,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从而促进了音乐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社交能力发展

社交能力观察记录表(每周1次,共8次)

评分标准:按行为频率计分(1=极少;2=有时;3=经常)

1.合作与团队协作能力:

(1)实证研究:音乐游戏中的合作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幼儿的合作与团队协作能力

(2)原因分析:音乐游戏中的合作情境要求幼儿关注他人的表现,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协调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行为相一致。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合作的经验,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2.社交互动与沟通能力:

(1)实证研究: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幼儿在音乐游戏中的社交互动频率较高,且通过游戏活动,幼儿的社交沟通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2)原因分析:音乐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然、轻松的社交环境,幼儿在游戏中的互动是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目标,这种互动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在互动过程中,幼儿不断地学习如何与他人交流、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促进了社交沟通能力的发展。

3.规则意识与社会适应能力:

(1)实证研究:音乐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规则,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需要遵守这些规则。

(2)原因分析:在音乐游戏中,规则是游戏顺利进行的基础,幼儿通过亲身参与游戏,体验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引导和示范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规则。通过长期的音乐游戏活动,幼儿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规则意识。

本研究通过8周的集体音乐游戏干预,考察了音乐游戏对大班幼儿(5-6岁)音乐素养(节奏感、旋律感、音色感知、音乐表现力、音乐创造力)和社交能力(合作态度、情绪表达)的影响。采用前测-后测对照组设计,实验组(n=30)接受每周3次、每次20分钟的结构化音乐合作游戏干预,对照组(n=30)进行常规音乐活动。使用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重复测量方差分析(ANOVA)、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分析。研究结果的整体趋势主要以时间主效应显(F(1,58)=37.62,p<.001,η²=.393),表明后测音乐素养总分显著高于前测,说明音乐活动(无论干预与否)均能促进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组别×时间交互作用显著(F(1,58)=12.45,p=.001,η²=.177),表明实验组的进步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音乐游戏干预效果显著。进行合作态度结果分析后,不难发现实验组的合作行为(如分享乐器、遵守规则)从每周均分1.87分提升至2.73分(t=4.92,p<.001),对照组仅从1.82分增至2.05分(p=.156)。相关性分析显示,合作态度与节奏感(r=.492,p=.008)、音乐表现力(r=.531,p=.003)呈中度正相关。其中情绪表达结果显示出,实验组的情绪表达(如语言/动作表达快乐、冲突协商)从每周均分1.95分提升至2.89分(t=5.67,p<.001),对照组无显著变化(1.91→2.10,p=.289)。情绪表达与音乐表现力高度相关(r=.721,p<.001),表明音乐情感表达可能促进情绪社会化。

各维度评估结果如下图:

三、对音乐游戏实践重构的建议

对幼儿的能力培养是对幼儿能力发展权力的尊重,因此,音乐游戏的实践重构时不我待——基于实证洞见来构建系统性实践框架。本文章从课程形态重构、教学反馈机制更新到评价体系升级,提出三维策略实现音乐游戏向核心课程的深度转化。

(一)开发情景化课程的音乐游戏

基于实验数据中合作态度与节奏感的高度关联,本文提出以“音乐-社交双驱动”为原则的课程重构方法。通过设计主题模块(如《左手右手》此类的优秀音乐合作游戏)将音乐元素(如音高模仿、节奏型创编)与社会互动目标(如分工协商、情绪共情)融合起来。课程可以采用“三阶式”活动框架:初始阶段(如用身体感知乐器音色)激活兴趣,核心阶段(如小组合奏完成“音乐桥梁搭建”)强化集体发展,最终阶段(如绘画记录合作体验)促进认知水平发展。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可插入更多幼儿日常生活会接触到的要素,通过实证表明,融入本地方言童谣等文化素材的情景化课程能使幼儿音乐创造力提升达83%(实验组后测均值2.93),同时使幼儿集体实现社会性行为的系统性迁移。

(二)改进教师支持体系与动态反馈机制

基于实验组合作态度与节奏感呈现的正相关态势,本研究构建了"观察-干预-记录"三位一体的动态教学模型。教师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实施分层干预:在有乐器冲突的场景中,采用"节奏对话调解法"(引导幼儿用交替敲击表达诉求);针对社交上有退缩的幼儿,可运用"镜像引导法则"(通过模仿其动作建立信任)。在动态反馈机制上,可以让幼儿集体决定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赋予幼儿更多的自主权以促进其社交能力。在教师支持体系上,后续可以继续开发手册(如遇何等场景需要如何反应),以在集体音乐教学活动上有先进能力的教师经验来辐射所有教师,实现教师支持体系的改进。

(三)建立多样化评价体系

《幼儿园发展指导纲要》中指出,有关音乐活动游戏化的教学评价,应和传统的评价方式有所区分。本研究突破了传统单一维度评价局限,创建了艺术-社会性双维发展评估模型,构建了覆盖音乐素养(节奏感、创造力等)与社交能力(合作态度、情绪管理)的整合评估框架。并且引入了家园共同评价体系,让家长也更好的参与到幼儿的发展当中,更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时的积极性。

四、结语

集体合作音乐游戏作为一种跨幼儿五大领域的教育实践,揭示了艺术活动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深度联系。本研究通过系统性干预实验,揭示了音乐互动能够有效激活幼儿的认知与社会协同,使其在音乐感知能力与团队协作中实现双向进步。在教育转化层面,本研究提出的“双核驱动”框架与动态教学策略为幼儿园音乐教育提供了从游戏到课程的实践范式,将即兴创作、文化表达与社会互动结合起来,改进了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尽管本文还存在研究周期与情境适应的局限,但构建的“观察-反馈-评估”循环体系为接下来的确立了方法论基础。未来我们可进一步探索音乐游戏在多元文化(如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适应性改造,以及数字技术赋能下的个性化学习路径,持续拓展艺术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理论边界与实践可能。

李坤霞.论音乐与儿童的发展[J].才智,2013,(14):134.

张戈.融合乐理规则与AC算法的AI多音轨音乐生成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24,(10):178-181+186.DOI:10.14016/j.cnki.1001-9227.2024.10.178.

于淳,陶冶. 阅读障碍高危幼儿音乐干预活动设计策略[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22(5):8-12.

刘元平.音乐·课程·育人——高校音乐鉴赏教学的反思与重构[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09):61-66.

卢雪妙.幼儿园开展方言教育活动的探究[J].亚太教育,2016,(25):1.DOI:10.16550/j.cnki.2095-9214.2016.25.001.

李建玲.家园社共同合作的有效途径与评价研究[J].求知导刊,2024,(32):104-106.DOI:10.14161/j.cnki.qzdk.2024.32.030.

黄烁.多元文化打造音乐多样化[J].云端,2025,(04):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