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泉水保护战略下济南市白泉泉源现状及景观优化设计
焦洋帅 陈文静 任璞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作为“泉城”的济南市,其泉水资源是生态与文化的核心象征。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白泉泉源面临地下水位下降、生态退化及文化特色流失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划定保护区、恢复湿地植被、融入智慧技术等措施,旨在实现泉水涵养与景观功能的协同提升。本方案为济南泉水保护战略提供了实践参考,也为同类泉源修复提供了科学路径。
关键词:泉水保护;白泉泉源;生态修复;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
引言
济南市因“七十二名泉”享誉全国,泉水不仅是城市生态命脉,更是齐鲁文化的重要载体。2019年《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的颁布,将泉水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要求对泉源实施系统性修复与管理。白泉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是东部泉群的代表性泉源,历史上曾以“白泉漱玉”位列历城八景。然而,受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及景观无序开发的影响,白泉面临水量锐减、生态功能衰退等问题,亟需科学干预。
作为济南东部地下水系不可或缺的补给源,白泉的恢复对于维持区域水循环的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白泉承载着济南农耕文明与传统民俗记忆,是城市历史文脉的活态延续。
1.白泉地理位置与水文特征
白泉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鲍山街道,属泰山北麓岩溶泉,补给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泉水成因与奥陶系石灰岩裂隙水密切相关,年均流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0.5m³/s降至2022年的0.18m³/s(济南市水文局数据),季节性断流现象频发。
白泉最早记载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清代诗人任弘远曾赋诗“白泉漱玉声泠泠”。泉畔现存古井、龙王庙遗址等文化遗迹,是济南“泉-城-人”共生关系的典型代表。
2.白泉泉源保护现状
调研显示,周边80%的居民依赖泉水灌溉农田,但泉池周边缺乏休憩设施,仅有15%的受访者了解白泉的历史文化价值。地下水超采导致泉水补给失衡,硬质化河道阻碍自然渗透;农业面源污染加剧水质恶化,湿地生态系统破碎化。现状景观以农田和荒地为主,公共空间缺乏连贯性;文化展示设施匮乏,民俗活动空间被挤压。
3.白泉泉源景观优化设计方案
(1)景观优化方案
生态优先原则:以恢复泉水自然渗漏路径为核心,优先修复水文循环系统;
文化延续原则:通过景观叙事再现拜泉历史场景,强化地域文化认同;
可持续性原则: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构建“渗、蓄、净”一体化水系统;
公众参与原则:建立社区共建机制,推动保护行动常态化。
(2)白泉泉源生态修复策略
核心区(半径50m):禁止一切开发,种植芦苇、菖蒲等湿地植物,恢复自然驳岸;缓冲区(半径200m):推行生态农业,建设植被过滤带拦截面源污染;协调区:通过生态廊道连接韩仓河等水系,构建区域水网。拆除混凝土河道,改建阶梯式湿地净化池,利用本土植物吸附污染物;
(3)景观文化景观营造方案:
白泉文化长廊论文:泉池周边,一道独特的景墙被构筑,其墙面浮雕精致地再现了《水经注》所记载的白泉历史,引领游客仿佛穿梭于时光隧道,亲身体验那遥远年代的风情。
在景观文化营造方案的深入研究中,致力于将白泉的历史与文化精髓深度融入到每一个设计细节之中。首先,精心规划在泉源周边打造一系列特色文化节点,如泉水文化广场。此处不仅是一个集会与休闲的理想场所,更是一座露天博物馆,生动展示白泉的历史变迁与丰富的民俗风情。广场中心将矗立一座历史记忆墙,墙上细腻雕刻着白泉的传说与故事,使每一位游客都能在触摸与观赏中,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深厚文化底蕴。
结合泉源的生态修复工作,在景观设计中巧妙设置专门的科普教育区。此区域将通过一系列互动体验设施,如模拟泉水循环的模型、触摸式水生植物介绍等,寓教于乐,让游客在参与中学习,从而深刻认识到泉水保护的重要性。我们坚信,通过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
在景观设计层面,注重融入更多传统元素,如采用青瓦白墙的建筑风格,精心重建古桥流水的景观,以此营造出一种古朴雅致、充满历史韵味的文化氛围。游客漫步其间,仿佛穿越时空,亲身领略到历史的深远魅力。
为进一步推广白泉文化,精心策划并定期举办一系列民俗节庆活动。其中,泉水文化节将成为一个集文化展示、艺术表演和手工艺品交易于一体的盛大节日,通过传统的仪式活动,共同祈求泉水的持续涌流与社区的繁荣发展。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更将极大提升白泉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使其成为济南市乃至更广泛区域的文化地标。
4实施保障建议
政策协同:将白泉规划纳入《济南市名泉保护总体规划》,申请省级生态修复专项资金;管理机制:成立由水务局、文旅局、街道办组成的联合管委会,明确权责清单;社区参与:设立“泉水保护日”,组织居民参与清淤、植被养护等志愿活动。
5.结语
本研究通过生态修复与文化活化的双重路径,提出白泉泉源保护与景观优化的系统性方案。未来需重点关注两方面:一是通过建立长期水文监测数据库,可以实时监测水位变化,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同时评估修复工程的成效。;二是探索“生态补偿+文旅开发”的可持续运营模式,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邵剑书.泉与城市:明清济南泉水资源的利用与治理[J].山东社会科学,2024,(5):182-192
[2]王燕河,赵倩,马河宽.济南市地下水监测体系构建与应用[J].电大理工,2023,(1):7-11
[3] 李佳佳,高宗军,李常锁. 济南岩溶水系统济南岩溶水系统rSr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地下水,2021,43(4):5-8
[4] 刘倩倩.“沉睡”资源巧盘活闲置资产再“生金”——看我市如何探索推动低效资产盘活赋能高质量发展[J].鹤壁日报,2025,(001):1-2
[5]芦爽,王雨,曾鹏等.政府事权视角下的城市更新治理路径—基于济南市三个案例的比较研究[J].规划师,2022,38(8):14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