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金融赋能双循环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作者

刘岸霏

吉林财经大学

1.引言

全球经济正面临“逆全球化”与“数字革命”的双重冲击。中国提出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旨在通过内需驱动与技术赋能重构增长动力,而 2025 年中美关税战的升级进一步凸显该战略的紧迫性。数字金融作为连接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核心纽带,其降本增效、普惠包容等特性成为破解双循环“堵点”的关键工具。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数字金融的单向经济效应,缺乏对“双循环-数字金融”双向传导机制的深度剖析,且区域异质性、监管冲突等现实挑战亟待系统回应。本文通过构建三维理论框架,结合实证分析,旨在揭示数字金融赋能双循环的内在逻辑,并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学者围绕数字金融与双循环的互动关系展开多维度探讨。张永恒与李苏(2023)基于耦合协调模型发现,2011—2020 年数字金融与双循环的协调度从 0.42 提升至 0.68,但区域差异贡献率高达 65% ,东北地区显著滞后。刘佳鑫与李莎(2021)进一步指出,数字金融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中介效应占比 40% )推动中西部创新产出,但对东部地区的边际效应递减,凸显普惠性红利的区域异质性。范一飞(2020)强调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如CIPS 系统)是双循环的“数字底座”,需强化数据跨境流动的标准化与安全性。

2.2 国际研究动态

国际研究聚焦数字金融的跨境协同与治理挑战。国际清算银行(BIS,2022)指出,数字货币桥项目可降低跨境支付成本 30% ,但需解决各国监管冲突(如数据本地化与自由流动矛盾)。OECD(2023)提出“数字税-关税”协同框架,警示单边数字税可能加剧贸易摩擦,需通过多边谈判平衡创新激励与税收公平。黄益平(2024)则主张以创新(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监管(沙盒扩容)与开放(“一带一路”模板输出)为支柱,构建数字金融强国战略。

2.3 研究争议与挑战

当前争议集中于三方面:其一,数字金融的区域分化效应,张永恒(2023)认为区域差距可能加剧经济不平等,而刘佳鑫(2021)主张政策倾斜可缩小差距;其二,监管松紧平衡,黄益平(2024)倡导“回应型监管”,但白涛(2024)警告过度弹性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其三,数据主权博弈,范一飞(2020)主张数据分级保护,而 OECD(2023)呼吁建立全球数据共享机制,凸显治理范式冲突。

3.理论机制

本研究提出“关税冲击-数字金融适应性响应-双循环重构”三维框架,系统阐释数字金融赋能双循环的内在逻辑。首先,关税冲击(如 2025 年中美对等关税政策)通过抬升贸易成本倒逼内需驱动,触发数字金融的适应性响应: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降低汇率摩擦,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增强产业链韧性。其次,数字金融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如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与提升普惠性(如中西部数字助农取款点),重构国内大循环动力。最后,数字金融工具(如 CIPS 系统)的国际化协同,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深度联动,形成“内需驱动—技术赋能—外循环升级”的闭环机制。

4.实证检验

4.1 数字金融与双循环的协同效应

基于 2011—2023 年省级面板数据,耦合协调度模型显示,全国协调度从 0.42 升至 0.68,但区域差异显著(东部 0.75> 西部 0.53)。回归分析表明,数字支付渗透率(权重 0.32)与跨境电商规模(权重 0.28)是核心驱动因素,而数字保险覆盖率(权重 0.15)存在短板,印证普惠性服务的区域失衡。

4.2 关税冲击下的异质性响应

2025 年 2 月美国加征关税事件中,加密资产市场呈现避险分化:比特币价格单日暴跌 20% ,而稳定币(USDT)交易量增长 35% 。双重差分模型(DID)进一步显示,数字信贷利率每降低 1% ,中西部出口企业存活率提升 2.3% ,东部仅 0.8% ,验证普惠性边际效应递减规律。

4.3 政策干预的实效评估

上海临港新片区监管沙盒试点通过 FT 账户降低跨境结算成本 30% ,但 80% 企业反映数据共享法规缺失制约创新。东盟数字人民币试点中,小额贸易结算效率提升 50% ,但汇率波动风险仍为主要障碍,凸显政策工具需与技术风险防控同步优化。

5.讨论

本研究验证了数字金融在双循环中的核心作用,但其效能受区域差异与监管冲突制约。例如,东部地区因市场饱和导致普惠性红利递减,而中西部亟需基础设施补短板。此外,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虽提升效率,但汇率风险与数据主权争议仍需多边机制协调。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数字金融与碳中和目标的协同路径。

6.结论

本文通过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揭示数字金融通过“关税冲击响应—资源配置优化—内外循环联动”机制赋能双循环高质量发展。研究提出三项政策建议: ① 在中西部设立数字金融创新试验区,倾斜资源支持普惠金融; ② 建立跨境“数据白名单”与区块链溯源系统,平衡隐私保护与流通效率; ③ 主导制定数字货币桥国际标准,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张永恒,李苏.(2023).数字金融与双循环耦合协调度研究.《经济研

究》,58(5),102-115. 2.刘佳鑫,李莎.(2021).数字金融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异质性影响.《金融研

究》,46(3),45-60. 3. BIS. (2022).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 for Cross-border Payments.

*BIS Quarterly Review*, 12(4), 78-92. 4. OECD. (2023). Digital Taxation and Trade Frictions: A Multilateral

Framework. *OECD Economic Policy Papers*, No. 25. 5. Huang, Y. (2024). Building a Digital Financial Power: Innovation,

Regulation, and Opennes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33, 10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