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重症创伤患者的创伤修复与并发症防控护理分析报告
成田
山东省立医院(菏泽医院)菏泽市立医院 274000
摘要:本报告通过分析一例重症创伤患者的护理过程,探讨创伤修复与并发症防控的护理干预措施。患者因车祸引发多发性创伤,入院时呈现严重的失血性休克、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病情危重。护理过程中,重点关注创伤修复的基础护理,通过多学科合作、个体化护理方案,患者的创伤逐步得到修复,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顺利康复出院。
关键词:重症创伤;创伤修复;并发症防控;护理干预;营养支持
重症创伤患者常伴随多脏器损伤、失血性休克及骨折等严重情况,创伤修复和并发症防控是临床护理中的核心任务。创伤后的护理不仅要求对伤口和组织进行及时有效的修复,同时要预防相关并发症,如创伤性感染、深静脉血栓、呼吸功能障碍等。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创伤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已大幅提高,但护理过程中仍需多方面的干预,包括精准的伤口护理、适当的营养支持、有效的止血与镇痛管理等[1]。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通过分析一例重症创伤患者的护理经验,为今后的创伤患者护理提供了指导和实践依据。
一、病史摘要
患者,男,35岁,因车祸伤致多发性创伤入院。入院时,患者神志清醒,但表现为严重的失血性休克,面部及双下肢多处撕裂伤,左股骨骨折,右侧肋骨多发骨折,胸腔积血,腹部有钝性创伤,伴明显的外伤性贫血和呼吸急促。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否认药物过敏史。家族史无遗传性疾病。体格检查:T36.8°C,P115次/分,R28次/分,BP85/60mmHg。肢体活动受限,左下肢剧烈疼痛,腹部触痛,右胸部有压痛,胸腔积液较多。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白细胞计数升高,动脉血气分析显示轻度低氧血症。初步诊断为:1.重症创伤;2.失血性休克;3.左股骨骨折,右肋骨骨折;4.胸腔积血。患者入院后即给予止血、输血、镇痛、抗生素治疗,并实施紧急外科手术处理。
二、护理评估
1.失血性休克评估:患者有明显的失血性休克表现,需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及皮肤温度,评估循环状况,及时调整液体复苏方案。
2.创伤修复情况评估:患者有多处外伤,需定期评估伤口情况,包括创面渗血、感染征象及愈合情况,保证创面无感染并促进愈合。
3.疼痛评估:由于骨折及创伤性损伤,患者疼痛剧烈,需评估疼痛的强度及性质,及时给予止痛药物,确保患者舒适度。
三、护理记录:
(一)主要护理问题
1.失血性休克:患者因创伤性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表现为低血压、脉搏加快、皮肤苍白等症状。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及皮肤温度,评估循环状态,并根据医生指示进行液体复苏和输血治疗。
2.创伤性感染风险:患者多处创伤,特别是开放性创伤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需密切观察创面情况,保持创面清洁,防止感染。护理人员还需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定期更换敷料,监测局部红肿、分泌物等感染迹象。
3.深静脉血栓(DVT)风险:由于患者长时间卧床及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腿部活动指导,定期进行下肢静脉血栓的评估,必要时进行抗凝治疗。
(二)护理措施
1液体复苏与血流动力学监测:患者因创伤引发的失血性休克需要及时进行液体复苏。护理人员应首先评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包括血压、脉搏、尿量和中心静脉压等参数,确保血流得到恢复。液体复苏应使用适当的液体,如晶体液或胶体液,并根据患者的反应进行调整。对于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输液后的效果,确保血容量恢复至正常水平,防止过度输液引起的肺水肿或心衰等问题,此外,护理人员还应持续关注患者的电解质平衡,尤其是在大量液体输注后,易发生低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通过定期检测血液电解质水平,确保在液体复苏过程中维持合适的电解质平衡[3]。
2创伤修复与伤口护理:本患者多处创伤,伤口护理是其护理的重点之一。护理人员首先应评估各个创伤部位的伤情,包括外伤的类型(撕裂伤、挤压伤、开放性骨折等)、创面的渗血情况、是否存在感染风险等。针对开放性创伤,伤口护理尤为重要,需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使用无菌敷料进行创面覆盖,避免细菌感染。对于伤口较大或创面暴露较为严重的患者,应定期更换敷料,并观察创面是否出现红肿、分泌物增多、发热等感染征象。如发现感染症状,应立即报告医生,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此外,创伤的愈合过程也需要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根据伤口的愈合情况逐步调整护理措施[3]。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定期评估伤口的愈合进度,及时调整伤口管理措施,确保创伤能够尽快愈合并预防并发症。
3疼痛管理与镇痛措施:患者的骨折及软组织损伤伴随剧烈疼痛,因此疼痛管理是此患者护理中的重要内容,护理人员应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疼痛评估,使用适当的工具(如数字疼痛评分或面部表情评分法)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强度和性质。针对患者的剧烈疼痛,护理人员应根据医嘱给予适量的镇痛药物。对于急性创伤性疼痛,初期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缓解轻度到中度疼痛;而对于严重的骨折或软组织损伤引起的剧烈疼痛,则需要使用阿片类药物进行镇痛。在药物镇痛的同时,护理人员还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阿片类药物可能引起的呼吸抑制、便秘等,必要时调整药物种类和给药方式[4]。
4并发症预防与早期干预:重症创伤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创伤及手术等因素,容易出现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压疮等,对于该患者,护理人员应定期评估患者的并发症风险,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深静脉血栓(DVT)是重症创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下肢活动,避免长时间静卧,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进行预防性治疗,可以使用弹力袜、间歇性气压泵等设备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5]。
(三)效果评价
经过护理干预,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步稳定,血压恢复正常,脉搏减缓,尿量恢复至正常范围,创伤部位的伤口得到有效处理,未出现明显的感染迹象,伤口愈合情况良好,疼痛管理有效,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活动能力逐渐恢复。在预防并发症方面,患者未发生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治疗效果良好。患者在护理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康复并最终出院。
四、结束语
重症创伤患者的护理工作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创伤修复不仅需要关注创面的处理,更需要在全身治疗中进行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护理人员通过液体复苏、创伤护理、疼痛管理等多方面的护理干预,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患者创伤的愈合,还成功预防了常见的并发症,确保了患者的顺利康复,今后的护理工作应继续加强对重症创伤患者的全方位管理,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能够尽早康复,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徐磊,淡昭颖.优化手术护理配合急救流程在急危重症创伤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婚育与健康,2024,30(09):151-153.
[2]卢跃,刘冬.基于关键点控制原理的护理方案在重症创伤尿失禁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4,22(03):473-476.
[3]程娟,薛金亚,姜亚萍,等.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重症创伤性休克患儿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4,9(01):153-156.
[4]杨梅,杨梦莹.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在急诊重症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26):170-173.
[5]王晨,王雅萍,李莉,等.护士主导的营养精准调控方案在重症创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23,30(25):185-188+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