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可持续发展下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研究
黄道青
湖北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省十堰市 442000
引言
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物质基础,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活力、社会和谐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传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通常只注重满足眼前需要,忽略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如何确保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又能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维平衡就成了城市规划者与决策者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下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总体思路
(一)多维目标导向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社会福祉和生态保护三个主要目标。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来推动经济增长;改进公共服务,提高生活质量,确保社会公平;促进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维护生态环境和多维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以人为核心的规划要优先解决居民的饮水、交通和能源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同时要考虑老龄化和儿童活动的差异化服务。以数字化平台和智慧城市技术为抓手,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及精准性,建设包容、便捷、普惠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宜居性。
(三)绿色、低碳、智慧化的规划理念
以绿色化为主线,以智慧化为重点依托。要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绿色建筑和节能交通等,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对能源、交通等进行智能监控及动态调度以降低能耗、提升效率,推动城市向低碳、智慧方向发展。
(四)韧性城市建设与风险防控要求
在应对气候变化与突发事件时,计划需要增强韧性思维。采用冗余设计、应急通道、能源备份等措施,增强了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将大数据监测相结合,达到灾害预警和快速响应;构建多方协作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城市自适应和恢复能力,保障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下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重点领域与策略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体系优化规划
城市道路和交通体系作为城市运转的动脉,它的优化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空间布局上,要促进道路网络由单中心到多中心的演变,建立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联动的立体交通网络,以缓解核心城区的拥堵压力。在交通模式方面,应该积极推进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优先考虑轨道交通、快速公交(BRT)和智慧公交平台等高效的出行方式,以增强运输能力和通达性,同时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同时改善步行道、绿道及自行车道等设施,创造安全方便的慢行环境并提倡高行出行观念。在管理上,在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构建智慧交通管理平台,对信号灯进行自适应控制、拥堵预测及出行路线优化等,提升道路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基础设施升级、绿色出行普及和智慧化管理等方面的合力作用,城市交通可以从“扩容驱动”走向“效率驱动”,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出行需求、降低能源消耗、减轻环境压力、支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供水与排水系统的可持续设计
作为城市生命线工程的供排水系统的可持续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安全、效率和生态等目标。在供水上,要建设多元水源供给,将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以及海水淡化等资源整合在一起,增强供水的韧性和安全性;通过智能水网平台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实现对水质的实时监测、漏损的准确定位及供水调度的优化,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排水设计上,应当深入融入“海绵城市”的思想,并将“渗、滞、蓄、净、用、排”这六大核心技术原则整合到设计中,从而打造出透水铺装和雨水花园、生态湿地与下凹式绿地及其他设施,有利于雨水的自然积存、入渗与净化,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同时促进雨水的收集和回用,使一部分雨洪资源变成绿化灌溉和道路清洗的非饮用水源以减轻供水压力。在极端降雨和其他气候挑战下,排水管网、泵站及应急调蓄设施也需要不断完善,以提高突发洪涝应对能力和供排水系统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能源基础设施的绿色转型与高效利用
以能源基础设施为核心动力的城市运行及其绿色转型成为推进这一进程的重点。一是能源结构方面,要加快能源供给模式调整,加大光伏、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比重,建立清洁高效多元化能源体系。二是能源利用效率方面,要大力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及智能电网,从储能设备、需求侧响应及动态负荷管理等方面实现精准调度和高效利用能源。就应用领域而言,建筑、交通及工业等领域,需要广泛应用绿色建筑设计、余热回收系统、高效制冷供暖设备以及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等节能技术,从根本上减少能耗。智慧能源管理平台为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持,借助大数据、物联网、AI 算法等技术,在能源生产、输送、消费等整个过程中实时监控,并优化供能可靠性及利用效率。
(四)固废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固废处理和资源循环作为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基础设施规划中处于关键地位。首先,应建立“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一体化固废管理体系。从源头上讲,通过倡导绿色包装,可降解材料和清洁生产工艺来减少固废的产生;在分类回收上,健全垃圾分类体系并安装智能分类设备和物联网追溯平台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危险废弃物进行有效分类回收。其次,推进资源化利用,利用垃圾焚烧发电、有机废弃物堆肥、再生骨料生产以及废旧物资再制造,实现固废向可再生资源的转化,建立城市物质闭环循环体系。最后,加强危险废弃物和医疗废弃物集中化处置,构建跨区域协作机制预防和控制二次污染风险。在规划过程中,融入循环经济的思想,以促进产业园区、企业和社区之间资源的共享和能量的互补,从而实现“产业链一资源链一价值链”的协同发展,并构建一个高效、绿色、低碳的城市固废管理体系。
(五)市政公共空间与生态环境的融合发展
市政公共空间是城市形象与宜居性的综合体现,其规划应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生态布局方面,构建一个由“园区—绿道—街景—水体”组成的多层次绿地系统,该系统将自然河流、湿地、林地等生态元素与城市景观进行了有机地融合,从而形成一个蓝绿交织、互联互通的生态网络。功能设计方面,强调公共空间复合性,集休闲娱乐、文化教育、体育运动和防灾避险于一体,以适应不同人群的多元需求。借助智慧化管理平台对空气质量、人流密度、噪声污染进行实时监测及动态调控,以提升空间利用效率及服务质量。同时将海绵城市、立体绿化和雨水收集等生态技术融入建设进程中,推动公共空间和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提升城市微气候和生态韧性。公共空间融入生态环境,既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又促进城市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可持续发展既漫长又复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需不断满足新的发展需求与挑战。以多维目标为导向、以人为核心构建服务体系、以绿色为核心构建智慧化规划理念、韧性城市建设和风险防控为抓手,能够有效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今后城市规划者与决策者应该更关注基础设施综合效益问题,强化跨学科、跨部门协作,促进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实现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解子昂 , 赫磊 . 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编制的逻辑演进与展望 [J].城市规划学刊 ,2024,(S1):202-210.
[2] 赵荣馨 .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大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策略分析——以太原市为例 [J]. 建材发展导向 ,2024,22(14):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