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杨文奇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老僧堂镇中心小学 邮编:272406
摘要:本文探讨了五育并举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通过重视劳动教育、开展社会实践、融入学科教学、丰富校园活动以及强化家庭劳动教育五个方面的具体做法,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人格健全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五育并举;小学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学科融合;校园活动;家庭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等问题的凸显,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五育并举(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实施小学劳动教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五育并举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通过具体的实践路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重视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下,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小学阶段的教师,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必须深刻洞察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将其视为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巧妙地将劳动教育元素融入课程体系,比如,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劳动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领悟劳动的真谛;定期举办劳动主题班会,通过分享劳动故事、讨论劳动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劳动习惯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走出课堂,参与家务管理、校园美化等多样化的劳动实践,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从而在内心深处种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种子,让劳动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二、开展社会实践,养成劳动观念
社会实践作为劳动教育的生动课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宝贵机会,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刻理解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小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等空档期,精心策划一系列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与到社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中,通过亲手清理垃圾、参与绿化植树等具体行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劳动对于美化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巨大作用,从而在他们心中种下爱护环境、积极参与公益的种子。此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走进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近距离观察工人师傅们的精湛技艺和农民伯伯的辛勤耕耘,通过亲眼目睹不同职业劳动者的汗水与付出,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每一份劳动都值得尊重,每一种职业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荣耀,进而培养他们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优良品质。
三、融入学科教学,营造良好氛围
学科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主阵地,更是劳动教育渗透与融合的关键环节。小学教师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深入挖掘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巧妙地将之融入日常教学之中,以此营造一种无处不在的劳动教育氛围。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生动讲述名人劳动励志故事,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劳动的崇高与伟大;数学课上,则可以设计贴近生活的劳动应用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会到劳动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享受劳动带来的智慧乐趣;美术课则成为表达劳动之美的舞台,教师可引导学生以画笔描绘劳动者风采,用色彩渲染劳动场景的壮丽,从而在艺术创作中深化对劳动的理解与热爱。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发诸如家政管理、烹饪技艺、传统手工艺等特色劳动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实用技能,提升劳动素养,让劳动教育在学科教学的沃土上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四、丰富校园活动,树立劳动意识
校园活动作为劳动教育的实践舞台,其作用不容小觑。小学教师应充分发挥校园活动的育人功能,通过精心策划与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树立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校园劳动技能大赛,如缝纫、烹饪、园艺等,让学生在比拼中展示劳动技能,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同时,设立劳动成果展示会,让学生将自己的劳动作品公之于众,分享劳动的快乐与收获,增强自信心与自豪感。此外,教师还应勇于创新,结合学校资源与实际,开展如“校园农场”种植体验、“小小发明家”创意劳动项目评选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近自然、动手创造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劳动的乐趣与价值,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劳动素养,增强实践能力,让校园成为劳动教育的活力源泉。
五、强化家庭劳动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个课堂,是实施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小学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积极与家长建立紧密的沟通合作机制,携手共促家庭劳动教育的蓬勃发展。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等多样化的沟通方式,教师应向家长深入阐述劳动教育对于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更多参与劳动的机会和实践平台。同时,教师应结合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精心设计一系列适合家庭环境开展的劳动教育活动,如“家庭劳动小能手”评选活动,激励孩子们在家庭中主动承担家务,展现劳动技能;“我与父母共劳动”主题活动,则鼓励亲子共同参与劳动项目,如家庭园艺、烹饪等,不仅让孩子们在劳动中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更能在实践中提升劳动素养,增强动手能力。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更为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结论
在五育并举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应注重全面性、实践性和创新性。通过重视劳动教育、开展社会实践、融入学科教学、丰富校园活动以及强化家庭劳动教育五个方面的具体做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人格健全奠定坚实基础。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和完善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芮小婷.“五育并举”理念下的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创新实践与研究[J]. 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07):76-77.
[2] 周书丽.“五育”并举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J]. 河北教育(德育版),2024(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