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德育模式,打造行走的家长会
杨祥智
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 572900
摘要:本文聚焦我校“行走的家长会”德育实践,深入阐述将家长会从传统校园场景延伸至村(居)委会的创新举措。该活动自2025年1月在海南琼中营根镇番沟村正式启动,在短短一学期内有序举办10次,通过不断摸索与调整,逐步形成流程规范、内容丰富、多方参与的成熟模式。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有效打破传统家校沟通的时空壁垒,显著提升家长参与度,更成功调动村(居)委会及周边社会资源,构建起学校、家庭、村(居)委会三方联动的协同育人格局,为农村中学破解家校共育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德育创新;行走的家长会;校家共育;协同育人
教育从来不是学校单方面的“独角戏”,而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同向发力的“协奏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教育应“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从制度层面强调多方协同的重要性。但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这类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传统家长会受限于学校场地,家长因务农、务工或交通不便参与率低,家校信息断层、理念难统一,制约育人合力形成。为此,我校创新推出“行走的家长会”,将会场设至村(居)委会,把教育关怀送到家长“家门口”,探索农村中学德育新路径。
一、活动背景:直面农村家校共育的现实困境
1.传统家长会的局限性:参与率低导致沟通断层
农村传统家长会以学校为固定场地,与家长生产生活节奏存在天然矛盾。2024年秋季学期数据显示,我校传统家长会平均参与率仅65%,偏远乡镇不足50%。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村落零散,部分少数民族家庭居山区,到学校需辗转多趟车,单程超2小时。农忙时家长无暇参会,外出务工家长更难专程返乡,“学校坐等家长来”的模式让大量家长游离于教育之外,家校无法及时交换学生表现,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教育方向难以统一。
2.家校教育的脱节:理念差异加剧育人矛盾
部分农村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忽视家庭教育中品德养成、习惯培养等环节,甚至觉得“孩子不闯祸、成绩过得去就行”。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学生“在校一个样,在家另一个样”:在校守纪律、积极参与活动,在家却懒散、缺责任感,甚至顶撞长辈、沉迷电子产品。正如教育学者边玉芳所言,农村家校合作的核心矛盾是“责任认知错位与沟通断裂”,家长未认清自身教育责任,学校未搭建有效沟通桥梁,最终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3.政策与现实驱动:政策导向为创新提供方向
《海南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健全家校社协同机制,推动教育资源向基层延伸”,与我校面临的困境高度契合。作为琼中重点中学,我校肩负提升本地教育质量、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发展的责任。面对传统家长会局限与家校脱节问题,我们意识到需转变思路,打破“学校为主、家庭配合”模式,将家长会移至“家长家门口”,整合校、家、村(居)三方资源,构建更贴合实际的育人体系。
二、活动实施过程:从首次尝试到全面推广
1.首次尝试:在番沟村迈出创新第一步
2025年1月17日,我校“行走的家长会”在营根镇番沟村委会启动。前期学校与村委会多次沟通,村委会免费提供场地并协助通知11户学生家庭参与。活动设三个核心环节:德育主任解读《农村中小学家校共育指导意见》,纠正家长认知偏差;班主任与家长逐一沟通学生情况,共同商讨教育方案;村委会表态将提供实践场地、组织志愿力量支持活动。家长反馈“方便实在”“清楚如何配合学校”,为后续推广奠定基础。
2.持续推进:覆盖7个乡镇,惠及220余户家庭
首次活动成功后,2025年1月20日,第二次活动在黎母山镇松涛村委会举办,参与家庭增至26户。我们新增“本地教育资源介绍”环节,邀请退休教师分享经验,介绍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使用方法。此后按“每月2-3次、覆盖不同乡镇”节奏,活动延伸至湾岭镇、长征镇等7个乡镇的10个村(居)委会。截至2025年7月,累计惠及220余户家庭、350人次。活动中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务农家庭集中村落聚焦“农忙与孩子陪伴平衡”,留守儿童多的村落侧重“隔代教育沟通技巧”,内容更具实用性。
三、活动的发展与完善:从“有形式”到“有质量”
1.优化流程: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
初期活动存在“教师讲得多、家长听得少”的单向输出问题,家长积极性下降。我们新增“家长经验分享”与“亲子互动”环节:鼓励黎族家长讲民族故事育诚信、种植户家长谈田间劳动炼责任,真实案例更具感染力;结合民族特色设计“制作黎锦挂饰”“学唱苗族山歌”等活动,让家长与孩子在互动中增进感情、传承美德。流程优化后,家长从“被动倾听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活动氛围与教育效果显著提升。
2.深化校村联动:从“场地支持”到“协同策划”
村(居)委会角色从“场地提供者”转为“协同策划者”:番沟村委会开放“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清洁乡村、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活动;阳江居利用红色资源,联合学校开展“重走红色足迹”活动,老党员讲革命故事融入家校共育;湾岭镇大边村委会结合农业特色,邀请农技人员讲解热带水果种植知识,既丰富内容又服务家长。“学校+社区”模式让家长会成为整合资源、服务学生发展的平台,形成稳定德育共同体。
3.丰富内容:从“统一内容”到“分层设计”
结合初高中学生特点分层设计内容:初中生聚焦“习惯养成”“情绪管理”“安全防护”,邀请交警讲交通安全、心理老师指导青春期情绪应对;高中生侧重“生涯规划”“学业指导”“社会责任”,邀请大学生分享备考经验、企业家解读职业路径。同时融入黎族苗族传统美德教育,初中生学民族礼仪,高中生讨论民族文化传承,契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因地制宜”要求,助力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成就与问题:在总结中持续前行
1.活动成效:多方受益,育人合力显著增强
一学期实践后,活动成效显著:家长参与率从65%升至92%,解决家校沟通“最后一公里”问题;85%家长更重视德育,78%掌握至少2种习惯培养方法,传统认知明显转变;参与学生德育评分比未参与者高15.6分,责任感与民族认同感更强;校、家、村(居)三方形成稳定联动机制,育人合力大幅提升。
2.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活动仍有短板:双职工与留守儿童家庭参与率低,教师精力、村(居)委会资源有限,缺乏量化评价体系。对此,我们将增设线上渠道,通过直播、录播服务无法到场家长;向县教育局申请专项经费,联合公益组织招募志愿者,减轻教师负担;建立家校社三方评价档案,设计家长参与度、学生行为改善等量化指标,动态调整活动形式,推动“行走的家长会”持续优化。
“行走的家长会”破解了农村家校共育“参与难、沟通难、协同难”问题,为同类学校提供借鉴。我校将继续以“协同育人”为核心,完善活动模式,凝聚校、家、社三方力量,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成长与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