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研究
吴春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 青年政治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数字化时代,互联网融入生活、学习与工作。心理健康愈发受关注,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服务范围、资源分配和教育方式上存局限,难满足需求。“互联网 +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带来新思路,借互联网技术突破时空限制,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多元个性服务。研究该创新模式,对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全民心理健康水平意义重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起步早,开展大量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像发达国家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课程等服务,还用实证研究评估效果。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发展迅速,学者围绕应用模式、技术支持、伦理问题等展开探讨。但目前研究仍有不足,新兴技术深度应用研究不够,创新模式推广也面临挑战。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本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文献,把握研究现状与趋势,夯实理论;借案例分析法剖析国内外成功案例,总结经验;以调查研究法收集用户需求和反馈,为构建创新模式提供依据。创新点是融合多学科理论,深挖互联网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径,结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提出前瞻且可行的创新模式。
二、“互联网 + ”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变革需求
2.1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靠面询、课堂教学,服务受时空限制,难覆盖偏远地区和特殊人群。而且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资源集中,部分人难享高质量服务。另外,传统方式缺乏灵活性,难依个体差异提供内容与服务,信息传递慢,难及时满足需求。
2.2 互联网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突破时空,借在线平台和移动应用,心理健康教育能随时随处服务用户,扩大服务范围。它汇聚海量多样资源,用户可按需自主选择学习,实现个性化定制。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测评数据,教育工作者能了解用户心理与需求,精准干预、提供个性服务。
2.3 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网络信息繁杂,心理健康类内容质量不一,虚假、误导信息会影响用户。网络咨询里,遵守咨询伦理、保护用户隐私迫在眉睫。另外,过度依赖技术会削弱教育者专业能力,人才短缺也制约着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三、“互联网 + ”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探索
3.1 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
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有课程学习、心理测评、咨询预约等模块。课程学习含心理健康知识、调适技巧等内容,供用户按需自学;心理测评用专业工具评估用户状况,给出个性分析报告;咨询预约方便用户线上约咨询师,实现一对一服务。如某知名平台整合优质资源、请专家授课,吸引众多用户注册,满意度高。平台建设注重优化体验,界面简洁、操作便捷,提升了用户使用积极性。
3.2 移动心理健康应用(APP)开发与应用
移动心理健康应用有自助心理调节、社交互助、专业诊疗辅助等类型。自助类提供冥想等功能助用户调节心理;社交类供交流平台,方便用户分享感受经验、互相支持;专业类辅助咨询师诊疗,比如远程监测、推送方案。开发者为提升用户粘性,创新功能、优化体验,通过推送个性内容、设互动社区增强参与感与归属感,还加大推广以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3.3 基于社交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多、传播快、互动强,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度高。可借发起话题、办直播讲座、发科普文开展教育活动。如某机构发起“心理健康月”话题,吸引众多用户,阅读量达数百万次,还能通过互动了解需求、答疑解惑。不过利用时要防范虚假信息和网络暴力,加强平台管理
与内容审核。
3.4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在心理健康治疗中的应用
VR 和 AR 技术能为用户打造沉浸式体验环境,在心理健康治疗上优势独特。比如用 VR 模拟恐惧场景治疗恐惧症患者,用 AR 将虚拟治疗元素融入现实治疗 PTSD 患者。临床案例显示,该技术能提升患者参与度和治疗依从性,效果良好。不过当前应用面临设备成本高、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难题,有待探索完善。
四、“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路径
4.1 政策支持与规范引导
政府要出台政策,鼓励支持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加大技术研发和平台建设投入。同时制定行业标准规范,明确服务内容、流程及人员资质等,加强对服务机构监管,保障用户权益。政策支持与引导能营造良好环境,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4.2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高校要优化专业课程,增设互联网技术、网络心理咨询课程,培养懂心理学和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参加相关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构建多元人才培养模式,为行业提供人才支撑。
4.3 技术创新与融合发展
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比如用人工智能开发智能咨询机器人,提供 24 小时在线初评与建议,借区块链保障用户数据安全隐私。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融合,促进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为行业发展供技术动力。
4.4 社会协同与资源整合
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在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机制。学校把相关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家庭关注成员心理、利用网络开展教育,社区组织线上线下活动、提供服务。此外,整合社会资源,鼓励企业、公益组织参与,通过合作共建、捐赠等丰富资源、扩大服务,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普及。
五、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总结
本文深入研究了“互联网 +′ ”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与发展路径。通过分析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和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移动心理健康应用开发、基于社交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应用等创新模式,并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社会协同等方面阐述了发展路径。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有成果,但也存在不足,比如新兴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不够深入,创新模式实践效果评估有待加强。未来可围绕新兴技术深度应用、创新模式推广策略和用户体验优化展开研究,完善“互联网 + ”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助力提升全民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赵琳著.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出.2019 年 11 月 1 日
[2]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来源于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2023 年 9 月 28 日
[3]“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路径探析.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的心理育人案例
作者简介:吴春华,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