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应用型、美感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作者

罗洪昌 彭慧萍 潘丽宁

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引言:在当下数字化迅猛发展时期计算机技术已广泛深入各领域。《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高校的通识课程,肩负着夯实学生信息素养基础的重要使命。不过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无法契合应用型人才培育以及学生对于美感追求的需要。因此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新路径刻不容缓。

一、“应用型、美感为导向”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在教育领域不断创新变革的现今,“应用型、美感为导向” 的教学改革建立在丰富且多元的理论基础之上。一方面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着重指出大学教育应紧密对接社会实际需求。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说这就表明学生不光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操作技能。从能够熟练运用职场办公软件到可以妥善应对专业领域内数据处理、程序开发等任务,都要求课程突破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搭建以实践项目、真实案例为驱动的教学体系,推动学生在做中学迅速成长为能实操办实事的应用型人才。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剖析

当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从教学内容层面来看知识更新明显滞后,教材里不少案例技术还停留在几年前,和当下变化迅速的信息技术发展不相匹配导致学生所学难以直接对接前沿应用。同时专业适配性的缺失成为突出问题不同专业学生面对千篇一律的通用内容,文科专业急需的文案排版与新媒体技巧、理工科专注的数据建模与算法初窥等个性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极大影响了学习效能。着眼于教学方法传统讲授法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被动接受实践环节薄弱致使动手能力培养成为泡影。课堂互动严重不足师生间的问答交流学生彼此间的协作探讨寥寥无几,难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不利于知识的深度理解与拓展。考核方式也存在诸多弊端过于注重理论记忆的闭卷考试形式,无法精确衡量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与创新应用潜能高分低能现象屡有出现,难以选拔出真正符合时代需求的计算机人才。

三、“应用型、美感为导向”教学改革实践

3.1 教学内容重构

教学内容重构是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对课程知识架构的重新塑造。它紧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计算机知识与实际工作生活场景深度融合让学生所学能够直接应用;同时依照美感导向原则使技术学习过程融入美的熏陶,以美启迪智慧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与作品质量。这就要求打破传统教材章节限制以项目和任务作为线索来串联知识,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掌握技能提升审美。

以某高校新闻专业学生开展校园新闻专题网页制作项目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做需求分析明确网页应具备新闻展示功能、评论互动功能以及搜索查询功能。接着进入设计阶段按照美学原则确定整体风格,例如选取简洁清新的配色方案设计合理的页面布局,让导航栏清晰醒目内容板块布局错落有致既方便用户浏览又具有视觉美感。进入开发环节借助HTML、CSS和JavaScript等技术逐步搭建网页,学生编写代码来实现图文排版添加动画效果,如为新闻图片设置淡入淡出切换效果为标题添加动态下划线等让网页生动鲜活。最后在测试优化阶段从功能完整性、页面加载速度、视觉舒适度等多方面进行调试,确保网页既实用又美观学生全程参与,深入掌握知识与技能切实体会到计算机技术与美学融合的魅力。

3.2 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挖掘其潜能的关键动力,与“应用型、美感为导向” 的核心理念相契合。项目驱动教学法以完成具体项目为目标促使学生主动将知识串联起来,锻炼自身技能在实践过程中体会计算机技术的实用性;情境教学法借助模拟真实场景使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拉近,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般地解决问题强化代入感;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融合网络资源与课堂互动的优势,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节奏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并且注重美学元素的融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审美体验。

以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展的 “校园文化视觉展示” 项目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组建项目小组每个小组人数设定为 4 - 5 人。在项目启动阶段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校园挖掘文化素材,像校史、特色建筑、名人轶事等。例如学生了解到校园中有一座百年钟楼,它承载着许多回忆。基于此调研学生运用 Photoshop、Illustrator 等软件开始设计,从美学视角精心构思排版。为钟楼故事配图时选择古朴色调、细腻笔触风格的插画,搭配简洁而富有韵味的文字说明,让画面既具历史厚重感又有视觉美感。在展示环节利用线上平台搭建虚拟展厅,线下布置实体展板全方位呈现作品。学生在项目中穿梭于线上线下熟练掌握软件操作,提升审美水平切实感受创新教学法的魅力。

3.3 考核方式变革

作为教学环节“指挥棒”的考核方式,需与以“应用型、美感”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同步推进。传统考核以闭卷考试为主着重于理论知识记忆,这使得它难以全面体现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对美的感知与运用情况,进而导致学生学习偏向应试无法切实把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新考核体系应注重过程性考核及时跟进学生在项目实践、课堂互动及日常作业里的表现,使知识积累、技能提升、团队协作等过程可视化,以此激励学生不断投入到学习当中;与此同时增加能力与创新方面考核的比重,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将所学计算机知识与美学设计相结合,创作出既具实用性又有独特美感的作品达成知识、技能、审美全方位发展。

以某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期末考核情况为例,教师摒弃了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过程性考核占比 60% 。其中课堂出勤与互动占 10% ,例如学生若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出独到见解则可加分。作业完成质量占 20% ,比如在制作演示文稿作业时不仅要求内容准确无误,还需依据美学原则设计模板进行合理的配色与排版,教师根据设计美感与内容实用性进行打分。项目实践占 30% ,各小组需承接校园活动宣传方案制定项目,运用多种软件制作宣传海报、视频等。能力与创新考核占 40% ,在期末时学生需独立完成一个小型校园文创产品线上推广方案。方案从网页设计、文案撰写到互动功能设置,都要兼顾实用性与独特的审美风格。比如可以采用古风元素设计网页以吸引传统文化爱好者,运用动画效果突出产品亮点。教师依据方案的可行性、创新性、美学表现力等多维度进行打分。通过这种变革学生不再死记硬背,而是全力提升应用与审美能力实现考核与教学目标的深度契合。

结语:秉持“应用型、美感为导向”理念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经由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考核方式的变革,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实际操作能力与审美素养方面均有显著提高,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改革之路依旧任重道远后续还需不断优化完善,紧密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保证课程始终充满活力,从而培育出更多契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吕颖.基于职教本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学周刊,2023,(34):49-51.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34.016.

[1]于岩,李红亚.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10):216-218.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10.071.

[1]于康存.基于能力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1,18(11):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