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赋能非遗文化公共服务

作者

赵敏伊

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710054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正面临传承人断层、传播渠道单一、技艺流失等严峻挑战,传统保护手段受限于地域性与物质载体,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数字化需求,为此应合理应用虚拟现实、区块链、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系统分析其在非遗数字化采集、确权管理、活态传承及公众服务中的实践路径,为非遗文化的可持续保护与创新性转化提供方法论指导,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1 数字技术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非遗文化承载着民族历史记忆与智慧结晶,但在现代社会中面临传承人断层、技艺流失、传播受限等挑战,数字技术通过创新手段突破传统保护模式的局限,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新动力,首先数字技术实现非遗资源的永久性保存与精准还原,通过高清影像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可将传统技艺流程、民俗仪式等动态文化要素转化为数字档案,避免因传承人减少或实物损毁导致的文化断代。其次,数字技术拓宽非遗传播边界,互联网平台打破地域限制,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将非遗故事与技艺直观呈现给全球观众,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并参与文化传播。再者,数字技术提升非遗传承效率,人工智能可辅助分析技艺规律,构建标准化教学模型,降低学习门槛;虚拟现实技术搭建沉浸式体验场景让公众在交互中感受非遗魅力,激发文化认同。最后,数字技术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通过数字化设计工具非遗元素可融入文创产品、游戏动漫等新载体,实现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数字技术不仅守护非遗的“过去”,更激活其“未来”,为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 数字技术对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赋能路径

2.1 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体验中的创新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构建沉浸式场景让非遗文化突破物理限制,实现跨时空的深度体验,以往非遗展示多依赖实物陈列或图文解说,观众难以感知技艺细节与文化内涵,虚拟现实技术可将非遗场景三维数字化,例如模拟传统手工制陶的全流程,用户通过穿戴设备进入虚拟工坊,亲手参与揉泥、拉坯、烧制等环节,直观感受工艺难点与艺术价值,对于濒危非遗项目虚拟现实能还原已消失的民俗仪式或传统技艺,如复现古法戏曲舞台,观众可自由切换视角观察演员动作与服饰细节,甚至与虚拟角色互动。在教育领域,虚拟现实技术为非遗传承提供新路径,学生通过虚拟导师学习刺绣针法、木雕刀工,系统自动纠正操作误差,提升学习效率。虚拟现实还能将非遗元素融入游戏、动漫等年轻化载体,例如设计以传统建筑为背景的探险游戏,玩家在闯关中解锁非遗知识实现文化传播与娱乐体验的融合,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

2.2 区块链技术在非遗确权与溯源中的实践

区块链技术凭借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为非遗作品权属确认与流通溯源提供可靠解决方案,非遗技艺常面临盗用、仿制等侵权问题,传统确权流程复杂且成本高昂,区块链可将非遗传承人、作品信息、创作时间等关键数据加密上链,生成唯一数字身份,任何修改均需全网节点验证,确保权属记录永久可信,例如一件手工刺绣作品完成时,其图案设计、制作过程、传承人签名等信息实时存储于区块链,消费者扫码即可查验真伪与传承脉络,在非遗商品流通中区块链技术能完整记录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链路信息,消费者通过溯源系统查看每一环节的影像、文本记录,消除市场信任壁垒,对于跨区域协作的非遗项目,区块链可建立多方共享的分布式数据库,确保合作方实时同步数据且权责清晰。智能合约技术能自动执行非遗衍生品版权分成,传承人根据预设规则直接获得收益,减少中间环节的权益损耗,区块链技术推动非遗资源在数字时代的规范化管理与价值释放。

2.3 大数据分析驱动非遗活态化传承策略

大数据技术通过挖掘非遗文化的数据价值,为活态化传承提供科学决策支持,非遗保护涉及海量信息,包括技艺流程、传承人谱系、受众偏好等,传统管理方式难以系统整合,大数据可对非遗项目的传播效果、受众互动、地域分布进行多维度分析,精准识别文化传播的薄弱环节与潜在机遇,例如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中非遗话题的热度与用户画像,可定位核心受众群体,优化内容投放策略。大数据能追踪非遗技艺的演变趋势,预测不同传承路径的可持续性,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动态调整依据,在资源分配上大数据分析可评估不同非遗项目的濒危程度与保护优先级,指导资金与人力精准投放,此外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个性化推荐技术,能将非遗内容与公众兴趣精准匹配,例如为传统音乐爱好者推送地方戏曲演出信息,增强文化触达效率,确保传统文化在动态适应中焕发新生。

2.4 人工智能辅助非遗技艺数字化复原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深度学习与模式识别,为濒危非遗技艺的数字化复原提供高效工具,许多传统工艺因传承人断层或文献缺失,面临步骤失传、细节模糊的困境,人工智能可对现存的影像、图文、实物等碎片化数据进行深度学习,构建技艺复原模型,例如针对残缺的传统织锦纹样,AI 通过分析现存样本的图案规律与色彩搭配,自动补全缺失部分并生成复原方案,对于已失传的工艺流程人工智能可结合历史文献与相似技艺数据,模拟推演操作步骤,辅助传承人重建技术框架,在动态技艺复原中AI 通过动作捕捉与三维建模技术,将传承人的手法轨迹转化为标准化数据,确保核心技艺的可复制性,同时AI 驱动的虚拟助手能实时解析操作难点,为学习者提供步骤纠偏与技巧提示,降低技艺传承门槛。

结束语

总之,数字技术为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开辟了全新维度,虚拟现实、区块链、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协同应用,不仅实现非遗资源的精准保存与创新传播,更推动其融入现代生活。通过沉浸式体验、权属透明化、数据驱动决策及智能复原,非遗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活力,助力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守护与共享。

参考文献

[1]黄元.“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赋能公共艺术教育的新模式研究[J].才智,2025,(10):65-68.

[2] 乔迁. 数字化插画在非遗文化振兴中的社会影响[J]. 百科知识,2025,(09):80-82.

[3]崇蓉蓉,魏星.数字文旅视域下非遗文化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与实践[J].绥化学院学报,2025,45(02):105-107.

赵敏伊

2000.08,女,汉族,陕西西安,研究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