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路养护现场安全防护措施的优化研究

作者

董永红

渭南市公路局富平管理段 711700

引言

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公路里程不断增长,日常养护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公路养护施工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往往需要在交通不中断的条件下进行,这给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一、公路养护现场安全防护现状分析

1. 安全防护设施配置现状

目前我国多数公路养护现场在安全防护设施配置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部分作业单位对养护施工区的防护布设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统一规范的设置方案,导致标志标线设置随意,无法起到有效的预警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现场使用的防护设施多为临时性、简易性器材,如锥桶、警示灯、护栏等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抗冲击性能,尤其在高速公路或车速较快的路段上,难以形成足够的安全屏障。夜间或恶劣天气条件下,警示效果更为有限,易引发交通事故,给作业人员带来较大安全隐患。

2. 作业人员安全意识状况

作业人员安全意识的薄弱是当前公路养护现场安全管理中的一项突出问题。受限于岗位特性和教育培训条件,部分一线养护人员尚未建立起系统的安全风险防范观念。在日常施工过程中,存在不佩戴反光衣、擅自进入未封闭车道、未按规程操作设备等行为,增加了人身伤害风险。此外,部分单位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定期培训和事故警示教育,导致从业者对突发事件的识别与应对能力较低,难以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反应。

3. 交通组织与疏导管理问题

在公路养护现场,合理的交通组织与疏导措施是保障安全施工和顺畅通行的关键。然而,目前不少施工现场在交通组织方面存在规划粗放、信息发布滞后、导流不清晰等问题。一些养护作业未设专人负责交通疏导,交通引导标识不明显,容易引发车辆误入作业区或急刹变道的危险行为,造成交通秩序混乱。特别是在交通高峰期或复杂路况下,若未提前发布施工信息或未采取分流措施,极易诱发交通拥堵和次生事故。

4. 法规政策执行及监管不足

尽管我国已出台一系列关于公路养护安全的政策法规,如《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部分施工单位对法规理解不深、执行不严,存在以经验代替标准、以应付为目的布设防护设施的现象。另一方面,地方管理部门监管力量有限,缺乏有效的日常巡查和违法惩处机制,导致违规行为难以及时纠正,责任追溯难以落实。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安全警示标志设置不规范

在不少公路养护现场,安全警示标志设置存在明显不规范的问题。一些作业区域缺乏完整的警示系统,仅依靠少量简易标志或交通锥进行提醒,不能有效提示过往车辆及时减速、绕行。此外,警示标志的位置、间距、高度及内容未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设置,夜间缺乏反光材料或闪光装置,极易导致驾驶人反应不及而发生事故。特别是在转弯处、坡道、视距受限等特殊路段,警示标志的不到位更增加了事故风险,严重制约了养护作业区的安全防控能力。

2. 临时防护设施简陋不牢固

临时防护设施作为公路养护现场的重要安全屏障,其稳定性和防护能力对人员和车辆的安全至关重要。然而现实中不少单位为节约成本或赶工期,使用低成本、简易化的设施代替标准化设备,常见如老旧锥筒、单薄护栏、塑料围挡等,这些设施在面对高速通行车辆时难以有效防撞,极易在风吹雨打或轻微碰撞中倒塌或移位,形同虚设。同时,部分防护设备安装不牢、缺乏加固措施,根本无法起到分隔作业区与通行区、引导交通和保护人员的应有作用。

3. 作业区域与交通流干扰严重

由于城市空间紧张或公路设计限制,许多公路养护作业只能在通车条件下进行,致使作业区与正常交通流并行或交叉,干扰十分严重。一些施工单位未能科学划定作业边界,也未采取有效隔离措施,导致作业人员与车辆通行混杂,形成高风险作业环境。尤其是在车速较快的干道或高速公路上,这种人车交织的情况一旦发生突发状况,极可能造成严重事故。此外,部分作业未设置专人引导或动态调整交通流向,进一步加剧了通行混乱与作业干扰的双重风险。

4. 应急预案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

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事件、保障现场安全的重要制度保障,但目前多数公路养护单位存在应急机制不健全、预案编制形式化的问题。一些单位虽然制定了应急预案,但内容空泛、操作性不强,缺乏对实际场景的针对性分析和细化措施安排,甚至存在多个风险场景“一案通用”的情况。此外,现场人员未经过充分演练,对预案流程不熟悉,缺乏应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协同和处置能力,导致真正发生事故时响应迟缓、职责不清,错失最佳处置时机,进而加剧事态发展。

三、优化公路养护现场安全防护的对策研究

1. 完善安全防护设施标准与布设方案

为提升公路养护现场的安全保障水平,必须依据国家及行业相关规范,科学完善安全防护设施的标准和布设方案。具体应明确各类养护作业区的防护边界、标志类型、数量及间距,确保标志牌的反光性和耐候性满足夜间及恶劣天气条件下的使用需求。同时,推行防护设施的标准化采购与安装,强化设施的牢固性和抗撞击能力,合理划分预警区、缓冲区和作业区,形成分级分区的安全防护体系,有效减少交通与施工的冲突风险。

2. 加强作业人员安全教育与防护培训

提升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是保障现场安全的重要环节。应建立常态化的安全培训机制,涵盖安全规章制度、现场风险识别、防护装备使用及紧急情况应对等内容。通过现场模拟演练和案例警示教育,增强作业人员的安全责任感和自我保护意识。此外,应强化个人防护装备的发放与使用管理,确保所有工作人员严格遵守佩戴规范,最大程度降低职业伤害风险,推动安全文化在养护队伍中的深度扎根。

3. 应用智能监测与交通预警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监测与交通预警技术已成为提升公路养护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应推广安装视频监控、雷达探测、车辆速度监测等智能设备,实现对养护现场的实时动态监控和车辆行为分析。结合移动预警系统,将异常状况及时传达至养护人员和过往司机,提前预警潜在风险。通过数据集成与分析,辅助管理者科学决策,提升事故预防和应急响应的效率与精准度,推动安全防护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4. 制定科学的交通组织与分流措施

合理的交通组织与分流方案能够有效缓解施工期间的交通压力,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应根据道路等级、交通流量、施工规模和时间段,制定分时段、分车道的通行策略,优化车道调整和信号配时,合理设置限速标志和导流线。同时,强化施工区周边的交通信息发布,利用电子屏幕、广播等渠道提醒驾驶员注意减速慢行。设立专门的交通疏导人员,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交通流向,确保施工安全与交通畅通的双重目标得到有效实现。

结语

公路养护现场安全防护是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交通秩序稳定的重要保障环节。针对当前存在的多种问题,应通过技术升级、制度完善、人员培训等多维度协同推进,实现防护水平的系统性提升。未来还需在政策引导、标准规范、协作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安全防护工作向精细化、智能化、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焦海涛. 高速公路养护施工安全作业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 新材料·新装饰 ,2024,6(3):195-198.

[2] 李辉成 . 公路养护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J]. 现代职业安全 ,2023(6):86-89.

[3] 刘敏 , 雷涵 . 高速公路养护施工安全作业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 [J]. 云南水力发电 ,2022,38(3):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