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资助育人视阈下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探究

作者

张文慧

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0018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贫困生由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心理资本的相对匮乏,成为高校就业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更全面的成长督导和更精准的就业帮扶。高校资助工作不仅强调“扶贫”的基本功能,更承担着“扶智”与“扶志”的育人属性。资助育人的全过程成长帮扶和就业服务的专业化指导,成为破解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难题的可探索路径。

一、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问卷

本文向浙江某高校本科学生发放了《关于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问卷》,问卷中包含学生就业能力测评量表,分为职业通用技能、职业核心素质、职业人格、职业发展潜能等40 个问题,每题5 分。本次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355 份,被调研者中非贫困生264 人,贫困生91 人,其中特别困难的22 人,一般困难的69 人。

(二)结果分析

在就业能力测评中,非贫困生的平均分为150.64 分,贫困生的平均分为146.60 分,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平均分为137.64 分。说明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有一定影响,贫困生亟需就业能力提升指导。

1.贫困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上表现较差

在第 27 题“我能根据工作需要设定学习目标,开展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中,贫困生的平均分低于非贫困生。说明贫困生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上可能存在滞后性。经济原因可能导致贫困生的家庭教育支持较为薄弱,父母难以为学生提供长期的目标管理和学习陪伴,贫困生更易陷入被动学习状态,在学习毅力、学习耐力和学习韧性等方面表现欠佳。

2.贫困生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的问题

在第 37 题“我是一个豁达乐观的人,能换位思考,善解人意,化解矛盾”中,贫困生的平均分低于非贫困生,且存在较大差距。折射出贫困生在自我认知与社交效能感方面存在不足。长期的经济压力可能使贫困生形成负面的心理暗示,产生自信心不足、害怕竞争等问题。而社会资本的相对匮乏可能限制贫困生的人际交往,使其在团体生活中不善于进行矛盾调节和心态调整。

3.贫困生在问题解决能力上有所欠缺

在第 17 题“我能运用一系列策略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和第 30 题“我能独立地完成日常的各项学习或工作任务”中,贫困生的平均分均低于非贫困生。说明贫困生在问题解决能力上存在发展短板。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来源于实践过程的不断探索与试错。贫困生较难接触到系统性的实践训练和专业化的能力培训,在遇到问题时倾向于简单直接的解决方式而非创新性的思考,使其在问题解决上存在明显薄弱0。

4.贫困生存在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在第 5 题“您在大学阶段是否有过实习实践等社会经验”中,贫困生中有过实习实践经验的比例为 47.61% ,而非贫困生的比例为 66.54% ,两者相差近 20‰ 。说明贫困生较少拥有实践机会,尤其是需要自费的实践项目和长时间的专业实习。由于生存压力的影响,贫困生更容易去选择小时工、暑假工等投入少、回报快的兼职工作 ,而不是进行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在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中的投入较少。

二、资助育人视阈下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路径

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是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教育

公平的关键环节。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从资助育人和就业育人的视角出发,构建多维度的帮扶体系。

(一)完善资助工作与就业指导协同育人机制

1.构建跨部门就业帮扶联动机制

高校学生资助中心应与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加强合作,建立跨部门协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针对贫困生就业能力现状,制定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计划,面向贫困生开设“就业能力提升班”,整合校内专业师资和校外企业资源提供定制化的就业指导培训,从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就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全方面指导。

2.构建“经济资助 ∣+ 能力培养”双轨成长模式

高校应将就业指导纳入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经济资助 + 能力培养”双轨成长模式,实现“经济解困-技能提升-职业发展”的育人闭环。设立“就业能力提升专项资金”,用于资助贫困生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实习实践项目或考取专业技能证书。设立“贫困生就业实习基地”,邀请优秀校友担任“就业导师”,帮助贫困生明确职业规划,提升职业技能。

(二)强化资助工作的全过程成长督导

1.分阶段制定就业能力提升计划

高校应将资助工作与学生生涯规划紧密结合,构建覆盖全学段的成长督导体系,设计阶梯式成长方案。针对低年级学生,应注重学习习惯与方法培养,开设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课程,提升贫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对于高年级贫困生,则需聚焦技能培训,通过模拟面试、无领导小组演练等课程,提升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

2.建立动态跟踪与反馈机制

为贫困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其学业成绩、技能证书、实习经历等关键指标,定期评估并调整帮扶策略。如对解决问题能力较弱的学生,可鼓励其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在实践中锻炼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拔高年级优秀学子担任“成长导师”,通过经验分享与榜样示范,帮助低年级贫困生树立信心,形成互助共进的成长氛围。

(三)加强就业帮扶的精准化指导服务

1.开展个性化的生涯咨询服务

针对不同贫困生的就业指导需求,高校应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生涯咨询服务,建立“一生一策”服务档案。可依托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等职业测评工具,帮助贫困生科学定位职业兴趣与能力优势,制定符合其特点的求职策略,并结合其专业背景推荐匹配岗位。

2.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赋能

心理赋能是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将心理辅导融入就业指导,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和求职经验分享会,帮助贫困生克服就业焦虑,增强求职信心。同时建立就业心理预警库,关注开学、毕业、求职等关键时期贫困生的心理状态,及时提供心理帮扶。

[参考文献]

[1]岳增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实证研究——基于USEM 模型[J].中国成人教育.2016.(12).

[2]赵旭敏,王 栎.高校贫困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04).

本文为浙江理工大学 2024 年党建与思政课题“优势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项目号:114304220124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