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色文化时代内涵融入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实践方案

作者

齐峥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257061

引言

在文化自信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的爱国情怀、奋斗精神与理想信念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因此,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要将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融入课堂学习中,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推动音乐教育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一、红色文化对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价值

(一)德育赋能

红色文化为音乐专业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德育素材。例如,《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等经典红色音乐作品,通过激昂的旋律和深刻的歌词,传递革命理想与家国情怀,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艺术创新源泉

红色文化蕴含的生动历史故事与鲜明人物形象,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大学生可通过改编红色民谣、创作红色主题音乐剧等方式,将传统红色元素与现代音乐技法结合,推动红色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三)文化认同构建

通过沉浸式的红色文化学习,音乐专业学生可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在艺术实践中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二、高校音乐专业教育融入红色文化的现状

(一)课程体系中的红色文化渗透不足

当前高校音乐专业课程多侧重于音乐技能训练(如声乐、器乐演奏)和西方音乐理论教学,红色文化相关课程设置较少,且多以公共必修课(如“形势与政策”)的形式呈现,与音乐专业核心课程的融合度不足。例如,在乐理、和声等基础课程中,缺乏对红色音乐作品的分析模块;在作曲、编曲等实践课程中,鲜少引导学生以红色文化为主题进行创作。

(二)实践活动的红色文化主题不突出

高校音乐专业的实践活动(如音乐会、艺术展演)多以经典曲目展演或个人才艺展示为主,红色文化主题的实践项目占比偏低。即使有相关活动,也存在形式单一(如仅演唱红色歌曲)、参与度不足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音乐专业学生的创造力与表现力。

(三)学生主体地位未充分体现

在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自主探究与创作的空间。例如,在红色音乐作品赏析课中,教师主导作品解读,学生缺乏表达个人理解与情感的机会,难以真正将红色文化内化为自身的价值理念。

三、红色文化时代内涵融入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原则

(一)专业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融入过程需紧密结合音乐专业特性,避免生硬的政治说教。例如,在声乐教学中,通过分析红色歌曲的旋律走向、歌词意境,引导学生理解其背后的思想情感;在音乐史课程中,增设“红色音乐发展脉络”专题,梳理红色音乐与中国革命、建设的互动关系。

(二)创新性与传承性结合原则

既要传承红色文化的核心精神,又要借助现代音乐技术与表现手法进行创新。鼓励学生运用电子音乐制作、即兴创作等方式,对传统红色音乐进行改编;利用短视频平台、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传播红色音乐作品,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三)主体性与实践性并重原则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活动。例如,组织“红色音乐创作工作坊”,由学生自主选题、创作、展演红色主题音乐作品;开展“红色文化田野调查”,引导学生深入革命老区采集红色民谣,培养其自主探究与实践能力。

(四)理论与实践联动原则

构建“理论学习—实践创作—社会服务”的闭环体系。在课堂上学习红色文化理论与音乐专业知识,通过实践课程进行创作与展演,再将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如进社区、学校开展红色音乐演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四、红色文化时代内涵融入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实践方案

(一)在专业课程中挖掘红色文化的艺术表达

声乐课上的情感共鸣:演唱《绣红旗》《我和我的祖国》等红色歌曲时,老师会引导我们分析歌词背后的历史语境。当唱到“一针针一线线,绣出一片新天地”时,通过了解江姐等革命先烈的事迹,我们不再只是模仿旋律,而是带着对信仰的敬畏去演绎,让声音成为传递家国情怀的载体。

作曲课上的创新转化:在编曲实践中,我们尝试将陕北民歌《东方红》的旋律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节奏结合,创作《新东方红》电子音乐作品。这种“传统红歌+现代编曲”的模式,既保留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又符合当代青年的审美习惯,让红色音乐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音乐史课上的脉络梳理: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我们系统了解到红色音乐从抗战时期的救亡歌曲、建国后的颂歌到新时代的复兴主题音乐的演变历程。冼星海在延安窑洞里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故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音乐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力量。

(二)在实践创作中激活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红色主题原创音乐剧排演:学校组织的《长征组歌》音乐剧排演中,我们分组担任编剧、作曲、表演等角色。我负责创作剧中红军战士的主题旋律,通过采样长征途中的风声、脚步声,结合弦乐的张力,塑造出坚韧不拔的英雄形象。这种沉浸式创作让我们仿佛穿越历史,在音符中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

社区红色音乐服务:参加“红色音符进社区”志愿活动时,我们为老年居民改编红色经典。将《游击队之歌》改编为爵士风格,用钢琴即兴演奏配合老人们的合唱,既保留了“机智勇敢”的精神内核,又通过轻松的形式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感慨:“这样的红色歌曲,让我想起了年轻时的热血岁月,也让年轻人听懂了我们的故事。”

新媒体平台传播实验:在短视频平台发起“红色音乐挑战赛”,用古筝弹奏《十送红军》主旋律,搭配汉服出镜与党史文案,单条视频播放量超百万。评论区中,有网友留言:“原来红色音乐可以这么美,听得我想了解更多革命故事。”这种“传统乐器 + 红色 IP+ 新媒体”的组合,成为我们向同龄人传播红色文化的有效方式。

(三)在跨学科融合中拓展红色文化的诠释维度

与历史学的碰撞:在“红色民谣田野调查”实践中,我们跟随历史系同学赴革命老区采集民歌。在陕北窑洞,一位老人哼唱的《信天游里颂红军》,不仅让我们记录下濒临失传的旋律,更通过老人的讲述,还原了红军过境时军民鱼水情的历史场景。这些鲜活的素材,成为我们创作《黄土谣》组曲的灵感来源。

与科技的联动:在“VR 红色音乐体验馆”中,我们戴上设备“穿越”到 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现场,虚拟坐在冼星海身旁,见证《在太行山上》的创作过程。科技手段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历史可触可感,激发了我们用现代技术重构红色经典的热情。

与思政课的协同:思政课上学习的“人民至上”理念,启发我们创作《扶贫路上》组歌。通过采访驻村书记,我们用民谣、说唱等形式展现乡村振兴故事,将“精准扶贫”“产业振兴”等政策转化为生动的音乐叙事,让红色文化与时代议题紧密结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融入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是培养“德艺双馨”音乐人才的重要路径。未来,高校大学生需进一步深化红色文化与音乐学习的融合深度,成为红色文化的忠实传承者与创新践行者,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明.高校音乐教育中红色文化传承的路径研究[J].音乐教育研究,2023(04):45-48.

[2]王丽.新时代红色文化在艺术院校的创新实践[J].艺术评论,2022(12):76-79.

[3]张建军.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8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