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作者

李震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473000

0 引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经济管理类课程作为培养未来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人才的重要载体,不仅需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承担着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因此,深入推进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探索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有效路径,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立足于经济管理类课程的特点,系统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并从多个维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以期为相关领域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1 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挑战的关键举措。从国家战略层面看,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经济管理领域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更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就迫切要求专业课程教学强化价值引领功能,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中。从教育现实需求来看,当前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价值观念多元,尤其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通过多种渠道影响学生,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已难以完全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必须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2 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2.1 教学目标的重构与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

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重构教学目标,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明确各专业课程在思政育人方面的具体目标和预期成效。要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例如在经济学课程中突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在管理学课程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实践中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意识;在财务管理课程中注重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学生依法理财、廉洁自律的职业素养。

2.2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思政融入的有效实现

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单向灌输的模式,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情景模拟、辩论研讨等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在思考、辨析和实践过程中实现价值内化。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开发微课、慕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拓展思政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企业参观、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国情社情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3 评价机制的完善与思政成效的科学评估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是保障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的关键环节。要打破传统单一知识考核的评价模式,构建多元多维的评价体系,将价值塑造成效纳入课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价值认同情况。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对专业领域中涉及的价值判断、伦理选择等问题的认识与态度,以及在社会实践、团队合作中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以及企业导师评价等,从而获得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

3 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

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主体,其思政意识和教学能力直接决定着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要加强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的培训,通过专题研修、教学沙龙、集体备课等形式,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要求,掌握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方法策略。要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鼓励教师跨学科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和案例,分享教学经验,形成育人合力。同时,要完善激励机制,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教师考核评价和职称评审体系,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一支既有深厚专业素养又具备较强思政教育能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为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3.2 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实现思政教育全程覆盖

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从整体上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系统规划各门课程的思政重点和分工,形成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要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等不同类别的课程中明确思政教育的侧重点,实现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要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协同,在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强化思政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行合一。还要注重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互配合,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促进两类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衔接与融合,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全面提升育人效果。

3.3 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协同育人良好生态

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能局限于课堂之内,而要积极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构建多方协同的育人生态。在校内,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开发具有经管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库、教学素材库等共享资源,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支持;要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促进经济管理类专业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的合作,共同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活动。在校外,要积极拓展实践教学基地,与优秀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建立合作关系,邀请企业家、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用鲜活的企业实践和经济发展成就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思政教育的现实感和吸引力。

4 结语

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构建符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整合校内外资源,能够有效促进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职业道德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未来,经济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还需要不断深化理论研究,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袁媛, 杜亚敏, 马铮. 经济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例 [J]. 池州学院学报 , 2024, 38(3):110-112.

[2] 张梅 张文豪. 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 高教学刊 , 2024(13).

[3] 扎桑 , 达珍 . 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改革研究 [J]. 大武汉 ,2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