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发展应用与效益分析

作者

金玲

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引言

在当今全球能源格局中,水电始终闪耀着清洁、可持续的光辉,长期以来为世界各国的经济腾飞与社会发展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动力,稳稳占据着重要地位。从奔腾不息的江河湖海之中,水能被巧妙转化为电能,点亮了城市的霓虹,驱动着工厂的机械。

但时过境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能源领域面临的形势愈发严峻复杂。一方面,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促使能源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各行各业对电力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单一的能源供应模式已不堪重负;另一方面,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气候变化带来的种种危机如阴霾笼罩,迫切要求能源产业加速绿色转型。在此背景下,风电和光伏设备等新能源力量异军突起。它们依托大自然赋予的风能和太阳能,具有分布广泛、清洁无污染等显著优势。当这些新能源设备逐步融入水电工程领域,一场能源革命悄然兴起,多能互补的崭新能源利用格局应运而生。这不仅如同开辟了新的能源“航道”,拓宽了供应渠道,更似一场及时雨,为水电工程带来从前沿技术突破到经济效益飙升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深刻重塑着水电行业迈向未来的前进轨迹。

二、新能源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模式

(一)风光水互补发电系统

将风力发电机、光伏电池板与水电设施有机结合,构建风光水互补发电系统,是目前常见的应用模式之一。不同能源的发电特性各异,风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大的特点;光伏发电受日照强度、天气变化影响明显;而水电相对稳定,可调节性强。通过优化配置三者比例,利用水电的调节能力平抑风光发电的波动,实现电力的稳定输出。例如,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丽江峡谷地带,白天阳光充足时,光伏出力大,夜晚风力较强,风电接力,丰水期则依靠水电满发,三者协同保障区域供电可靠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新能源发电助力水电厂厂用电

水电厂自身运行需要消耗一定电量,传统模式多依赖大电网供电或从水电站发电量中支取,引入新能源设备可改变这一现状。在水电厂周边合适区域安装小型风力发电机或光伏阵列,为厂内照明、设备控制、办公等提供电力,降低外购电成本。像青海龙羊峡水电站,厂房屋顶铺设光伏板,厂区空地设置小型风力发电装置,基本满足非丰水期厂用电需求,每年节省可观外购电费,还增强了厂内供电自主性,应对电网故障时的韧性提升。

(三)新能源储能与水电联合运行

储能是新能源应用的关键环节,与水电联合可发挥更大效能。以抽水蓄能为例,它与新能源发电配合默契。风电、光伏大发时,利用多余电能将下水库水抽到上水库储存,待新能源发电不足或用电高峰,放水发电补充。此外,新型储能技术如锂电池储能也逐渐与水电结合,在秒级、分钟级响应上补充水电调节短板,快速平衡电网功率波动,保障电力品质,使水电工程在电网中的支撑作用更稳固,如福建宁德某试点项目实现锂电池储能与水电联合调频,有效提升区域电网稳定性。

三、新能源发电应用带来的经济效益分析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新能源发电在水电工程等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愈发显著,涵盖发电收益增加、成本节约以及投资回报提升等多个关键层面。

(一)发电收益增加

1. 电量补充

新能源发电与水电工程的有机结合,为电力供应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电量的有效补充。以风光水互补系统为例,这种创新的能源融合模式依据各地独特的资源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装机规划。在我国云南丽江的相关项目实践中,每年能够稳定地为电网输送高达 5000 万千瓦时的新增电量。按照当地 0.3 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来计算,仅此一项,便直接促使发电收入增长 1500 万元,这对于当地电力产业而言是一笔颇为可观的收益增长。而放眼全球,在欧洲一些高电价地区,新能源与水电互补电站更是凭借其突出的优势收获了更为丰厚的回报。

一方面,它们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刚性需求;另一方面,凭借绿色能源的标签,契合了当地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从而获得更高的电价补贴,发电收益的提升幅度远超常规预期。

2. 优化电价结构

新能源发电的时段特性与传统水电发电时段相互补充,为优化电价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新能源发电具有明显的时段分布特点,不同类型的新能源发电在用电峰谷的不同时段各显神通。例如,白天阳光充足时,光伏发电正值出力高峰,而此时恰好是商业用电的高峰期,电价相对较高,通过将光伏电量在此时高价售电,能够显著提升发电收益;到了夜间,风力发电则迎来出力时段,正好配合工业用电的错峰需求,与水电灵活调节填谷的功能相结合,全方位满足不同时段的用电需求,实现电力供需的精准匹配。这种协同作战的发电模式,使得综合电价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极大地拓展了电站的盈利空间,让电站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发电收益模式,而是通过精细化的电价管理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成本节约

1. 燃料成本

成本控制是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在这方面,新能源发电与水电的结合展现出了巨大优势。水电本身的一大显著优势便是无燃料消耗成本,其依靠水流的自然能量转化为电能,无需像火电那样依赖煤炭、天然气等传统化石燃料。而新能源发电,如风电、光伏发电,同样无需采购和燃烧传统化石燃料。两者强强联合,从根源上彻底削减了发电成本。特别是对于那些能源进口依赖型地区或企业而言,长期以来,高昂的燃料采购及运输成本一直是沉重的负担,制约着其发展。而水电与新能源互补系统的出现,有效缓解了这一困境,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摆脱了燃料成本的枷锁,以更低的成本优势抢占市场先机,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2. 运维成本

在运维层面,新能源发电与水电设施的融合也带来了显著的成本节约效益。虽然新能源设备有着自身独特的运维要求,但与水电设施之间存在诸多协同作业的可能性。例如,在巡检环节,可以共享巡检通道,减少了额外开辟巡检路线所需的人力、物力投入;在人员配置上,能够充分利用水电厂既有的技术人员,经过适当培训后开展简单的新能源设施检修工作,避免了重复招聘和培训大量专业人员,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而且,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成熟,设备的可靠性日益提高,使用寿命也逐渐延长,这直接导致单位运维成本呈现出稳步下降的趋势,进一步为水电工程综合运维成本的降低贡献力量,让整个能源生产系统在全生命周期内都能保持较高的经济性。

(三)投资回报提升

综合考量新能源设备投资、水电工程改造投资以及后续的收益增长、成本节约等多方面因素,新能源发电应用于水电工程显著提升了整体投资回报。在项目前期,虽然需要投入一定资金用于购置风电、光伏设备以及配套的储能、控制系统等,但这些初期投资很快便能在后续的运营过程中得到回报。得益于发电增量带来的收入增长以及成本控制所节约的开支,许多项目在运营 5 - 10 年的时间跨度内,通常就能够顺利实现收支平衡并开始盈利。尤其在政策大力支持的地区,政府出台的补贴政策、提供的低息贷款等一系列扶持措施,如同强劲的助推器,极大地激发了企业投资新能源融入水电工程的积极性。企业能够更快地实现资金回笼,不仅自身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还吸引了更多资本涌入水电新能源融合这一充满潜力的领域,形成了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新能源产业与水电产业的深度融合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整个能源产业向着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梅亚东,陈华,王超。水 - 风 - 光电力系统多目标模型改进及协同机制分析 [J]. 能源,2017, 135: 134-144.

[2] 汪俊松,殷秀兴,蔡闻达,等。基于深度学习与智能优化的风电 - 抽水蓄能 - 氢储能联合运行系统 [J]. 2023, 219: 108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