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学生认知基础搭建科学概念体系框架

作者

罗吉伦

重庆市北碚区复兴小学 400713

【摘要】在关注学生课堂论证,促进学生形成理解及科学概念的研究中,老师发现学生论证的基础必须对立,这个基础就是对相关事物观察思考的认知基础。学生的认知基础是不容回避的事实,教师应当把学生的认知基础作为教学的始发点和生成点,帮助学生搭建科学概念体系框架,从而实现科学课堂学生论证的价值。

【关键词】认知基础  科学概念  体系框架

科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进行科学课学习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已经形成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初步认识。这种由长期的日常经验形成的对事物、现象的认知基础就是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前概念有的是非本质的、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有的是有益的、正确的,对科学概念形成有很大帮助。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些现成的认知基础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学生搭建科学概念体系框架,逐步形成对科学概念的正确认识,从而推进科学课堂的有效进程。

一、以信息为铺垫搭建科学概念体系框架,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

以信息为铺垫搭建科学概念体系框架,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收集、查询等方式,了解与教学有关的事实性知识,以填补辅助性知识的不足。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将主要精力集中到解决问题上来,剔除学生错误的认知基础,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执教《太阳系》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对太阳系的知识比较欠缺,了解的事实性知识相对较少,于是我就安排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太阳、地球、月球的相关信息,为学生搭好了最根本科学概念体系框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小组互相讨论,将收集的信息和获得的知识进行交流和分享,学生对太阳、地球、月球相关知识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了解,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也进行得更顺畅和深入。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以收集信息为铺垫搭建科学概念体系框架,这样的事例在科学课堂用得很普遍。比如,一个全新科学概念的学习,一段科学资料的阅读,教师都可以让学生平时养成收集信息的习惯,通过个人查阅、集体讨论,相互交流、共同学习,掌握一些抽象的科学知识。这样,课堂才可能少走弯路,思路更加清晰,用较少的时间解决较多的问题,为学生剔除不必要、甚至错误的认知,实现科学课堂高效率。

二、以问题为引领搭建科学概念体系框架,实现课堂结构最优化

以问题为引领搭建科学概念体系框架,就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教师以此为切入点,通过问答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援助,帮助其集中注意力或者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执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时,在导入过程中,我和学生进行了以下一段对话:

师:上节课我们听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像小鸟的吱吱声、雷雨轰隆隆的声音等等。那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呢?

生A: 小鸟的声音是小鸟用鸣叫的方法发出来的。

生B:我觉得雷雨声是云或者雨的碰撞发出来的。

生C:火车声是喷出的气与其他物体摩擦或者碰撞发出来的。

生D:古筝声是弹拨琴弦发出来的。

生E:鼓声是敲击鼓面发出来的。

师:同学们说的碰撞、摩擦、敲击和弹拨都是物体的发声方法。看来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呢?换句话说,我们用不同的方法使物体从无声到有声的过程中,物体产生了什么变化,它就发出声音了呢?

生A:我觉得这些声音可能是让物体碰撞发出来的。

生B:我觉得这些声音可能是让物体振动发出来的。

师:同学们,你是怎样想的呢?看来大家的想法并不相同。有的同学认为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碰撞有关,有的同学认为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事实是怎样的呢?我们还需要仔细去观察物体发声时到底有怎样的现象,符合同学们的猜想。

通过这一系列提问与交流,在引导学生如何建立科学概念中为学生探究作好了铺垫,接下来的探究可能就水到渠成了。

这种以问题为引领搭建科学概念体系框架,就像一个一个平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接近探究目标。

三、以认知为基础搭建科学概念体系框架,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

以原认知为基础搭建科学概念体系框架,就是在充分了解学生日常生活积累的种种认知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探究,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还是以执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例,我与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讨论:

师:比较一下,皮筋和声带发声的实验现象,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点吗?

生A:我发现他们都是发声的时候会振动,不发出声音就不会振动。

生B:我发现虽然他们发声方法不同,但都是使它们振动才发出声音的。

师:通过比较声带和皮筋实验现象的共同点,我们能够归纳出。声音的产生是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的。那么,皮筋和声带在发声的时候会振动,不发声的时候不振动。其他的物体呢?如果按压钢尺,敲击小鼓,你觉得他们在发生的时候会有怎样的现象呢?

生A:因为刚才皮筋和嗓子在发声的时候都有振动,所以我觉得鼓发出声音是靠鼓面上下振动发出声音。

生B:我觉得钢尺发声会振动,因为我做过这个实验,我把钢尺往下压一下,发现钢尺发声的时候会回弹,有振动的现象,应该和皮筋很像。

生C:我觉得鼓发声的时候也是会振动的,因为那个鼓面是有弹性的。皮筋儿有弹性就能振动,所以我觉鼓面也一样。

师:同学们,你是怎样想的呢?这三位同学都认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只有搜集到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振动的证据,才能证实我们的想法。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去搜集证据吧,请你准备钢尺和鼓。在实验的时候要注意钢尺和桌面接触的部分要按压住,确保是钢尺本身发出的声音。把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同学们快去实验一下吧

教师采用和学生交流的形式,学生自然就明白了实验的整个过程。这样的交流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在了解学生原认知的基础上,搭建科学概念体系框架,为学生理清思路,培养其思维严密性,从而促进科学探究更有实效性。

总之,学生对事物、现象的原有认知是学生在课堂中展开论证的前提。具有对相关事物及现象的认知,才能展开讨论,最终形成科学概念。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科学的、有效的科学概念体系框架,帮助学生相互论证剔除原有认知错误,重新构建知识框架,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7;

[2] 赵亮 利用“前科学概念”促进科学概念的形成——以“水的浮力”单元教学为例 [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22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