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界融合 实践创新

作者

吴治新

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

一、引言

因传统分科教学模式束缚而形成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知识状况背会了公式也不会算超市的打折多少;在文天祥或者鲁迅笔下识字很好流利地读着说明文,可却不能够拟一份操场上举办拉力赛的活动通知;记下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的分类特征,可却未必能够分清校园的植物种类……这就是我们所害怕的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僵化知识状态。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知识和生活相分离或被切割。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才“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学科之间的关联”。将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用来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各种核心素养,并为其提供不同的支撑点、着力点、落脚点。理科老师所推出的以“义务教育智慧协同育人活动”这一跨学科实践活动是课题组经过近 3 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展而来,拥有极为丰厚的教学设计基础,有较为真实的跨学科学习情境的支点之处。

二、理论依据与核心价值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理解为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下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运用一定的手段,在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中自主地解决问题,并建构自己的知识意义。将跨学科主题学习创设的真实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比如“班级图书角改造”项目。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需要测量空间尺寸(数学),制定借阅规则(道法)以及完成书籍推介语(语文)。这样将抽象知识变成可以落实的本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更有利于小学生在具象化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小学阶段积极主动地掌握运用这些知识。

(二)第一是符合培育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核心素养”指的是涉及综合性的、涉及情境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光靠某一学科的教学是很难达标的。比如“责任担当”这种素养可以以“校园垃圾分类”为主题开展全方位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有关垃圾分类的基本内容之后,再去真正的体验行动并且逐渐将它作为一种思维定式融入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显然要比单纯地通过道法课上来进行教育好得多。同时通过科学课分析垃圾降解原理,数学课统计垃圾产生数据,语文课撰写倡议书,美术课设计分类标识等,培养学生自主分类的应用意识。

(三)生活教育的当下解构。“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真实问题情境”的存在让教育由教室走向校园,由学校走进社区,甚至走出社会,从而把原来被人为切分的生活和学习合二为一。比如“社区老字号调查”,学生到百年的老面店去做实践调查,要观察它的营业时间(涉及数学)、要询问老店主人的故事(涉及语文)、要探究发酵面条的奥秘(涉及科学),他们认为:并不是教材中‘冰冷的字符’才是知识,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知识。

三、实施策略与保障机制

(一)主题筛选的三个原则

1.贴近性原则:选取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入手,比如“桌椅摆放怎样更方便学生的进出”“学生午餐吃啥”“学校门口拥堵”,排除由于题目背景距离生活较远而引起学生无感的情况;由学校提炼形成“问题树”,“问题墙”,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收集真实问题,建设成“问题主题备选资料箱”。

2.适切性原则: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选择问题难度,低年级注重“感官体验 + 简单操作”(如“校园树叶大发现”);高年级注重“项目设计+社会参与”(如“社区停车位规划建议”)。

3.发展性原则:蕴含多元价值的主题设计,“校园宠物角”中有关于科学课的动物习性知识的学习,关于道法课的责任教导,还有对语文表达和美术设计能力的培养。“一主题多素养”的效果被很好地体现了出来。

(二)教师协作的实践路径

1.组建跨学科备课组:以主题组织临时备课组,设立一个组长,一位教学水平高的老师做组长带领其余教学组员进行备课,明确各科教学任务和分工。“雨水花园”项目的教学实施中可以这样分配:科学教师提供关键概念;数学教师负责测量计算;语文教师负责表述结果等。

2.开展协同备课活动:运用“头脑风暴+任务分解”方式,师生一起把整个学习任务聚焦到需要学习的主题涉及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上,然后对任务进行细化和分解。学校基于项目化学习需要开发制作了“主题—学科—任务”分解对照表。

3.建立课堂衔接机制:相同的内容不必重复学习,可以根据进度安排,在不同学科学习时穿插学习应用。比如学习语文课的调查提纲后,再去科学课上立刻开展调查实践。

(三)评价体系的创新探索

1.过程性评价为主:对学生在整个主题学习过程中参与讨论的情况、提问的质量情况以及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记录,例如,"文化宣传大使"活动中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的次数都用"学习记录卡"记录下来。

2.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可以根据家长观察学生在家是否运用知识;同学互评合作情况,以及学生通过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自己得到的收获来进行评价。

3.成果性评价落地:当学校的学生将自己的成品“图书角改造方案”、“垃圾分类倡议书”等付诸实践的时候,“被使用”的感觉是最好的评价反馈。

四、实践反思与优化方向

(一)现存挑战

1.时间统筹难度大:跨学科学习并不符合规定学时内的固定模式,与平常的教学进度也会有一些差别,所以我们就此设立了“弹性课时”制度,在每周安排一节“主题学习时间”,以后还计划会逐步丰富和完善这样的制度。

2.教师能力待提升:有部分教师头脑中有着“学科壁垒”思想,对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了解。虽然学校的“教师跨学科研修班”会给教师培训,但是这一转变并非朝夕之事。

3.评价标准难统一:由于不同学科的评价维度相差很大,目前很难同时做到既考虑学科特点,又可以考虑综合素养的评价标准的出台。

(二)改进建议

1.开发主题资源包:归纳成熟的专题方案,并把学科知识点、活动设计、评价工具等系统整合起来,减轻教师备课负担,同时能集思广益,提高教师备课质量;将不同学科教师集成资源组建的特色“跨学科主题手册”,供同一校区以及云上帮扶的学校共享使用。

2.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邀请家长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担当该主题活动的指导者,如“菜市场”活动可以邀请活动摊主来担任校外辅导员,增加校外指导人员。

五、结论

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回到教育的本真状态,在主动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厚植情怀,新的课标背景下,跨学科的主题学习不是另外增加的一项任务,而应该被看成是我们课程实施的重要属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立足于自己真实的生活去寻找基于真实生活的问题,然后通过积极有效的学科协同作用,最终去实现让学习真正变成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的过程,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黑龙江省教育学会重点课题

课题编号:KT2025031420515170477课题名称:《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