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现地控制系统技术改造与研究

作者

贾一鑫

中国大唐集团四川公司川汇公司 610074

一、引言

现地控制系统是直接面向现场设备,实现对设备实时监测、控制和管理的自动化系统。在工业自动化、电力调度、水利设施运行等众多领域,现地控制系统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更新换代,早期建设的现地控制系统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如设备老化、性能下降、功能无法满足新需求等。因此,对现地控制系统进行技术改造,提升其性能、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成为保障各领域稳定运行和高效发展的关键举措。

二、现地控制系统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一)现有系统存在的问题

设备老化与故障频发:早期的现地控制系统所使用的硬件设备,如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等,经过长时间的运行,其内部元件逐渐老化,性能下降。随着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早期现地控制系统所采用的技术逐渐落后。其通信协议可能无法与现代设备兼容,控制算法也难以满足复杂的控制需求。在系统升级或设备更新时,早期现地控制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就会凸显出来。新的设备或软件可能无法与现有的控制系统无缝对接,导致系统的扩展性受到限制。这使得企业或单位在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时面临巨大的困难,增加了升级成本和技术风险。

(二)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

自动化技术的进步:现代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如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技术等,为现地控制系统的改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这些技术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更强的控制能力和更好的灵活性,可以实现对复杂生产过程的精确控制和管理。通过引入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可以大幅提升现地控制系统的性能和功能。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现地控制系统的智能化升级创造了条件。借助物联网技术,现地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实时采集大量的设备运行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设备的运行管理、故障诊断和预测提供有力支持;云计算技术则为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资源,降低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成本。

三、现地控制系统技术改造的关键要点

(一)硬件升级

控制器的更换:选择性能更强大、可靠性更高的控制器是硬件升级的关键。例如,采用新一代的 PLC,其处理速度更快、存储容量更大、通信接口更丰富,可以满足复杂的控制任务需求。为了提高系统的监测精度和控制效果,需要对传感器和执行器进行更新。选用精度更高、响应速度更快的传感器,如智能传感器,可以实时准确地采集设备的运行参数。

通信网络的优化:优化现地控制系统的通信网络,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和可靠性。采用高速、稳定的工业以太网或现场总线技术,如 PROFIBUS、MODBUS等,取代传统的低速通信方式。同时,增加无线通信模块,实现远程监控和数据传输,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在构建通信网络时,要合理规划网络拓扑结构,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软件优化

控制算法的改进:根据实际控制需求,改进现地控制系统的控制算法。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优化现地控制系统的人机界面(HMI),提高操作的便捷性和可视化程度。采用图形化、交互式的 HMI 设计,使操作人员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控制参数。同时,增加报警功能、数据记录和查询功能等,方便操作人员及时发现故障和进行历史数据的分析。在升级人机界面时,要充分考虑操作人员的使用习惯和需求,提高人机交互的友好性。

及时更新现地控制系统的操作系统、驱动程序等软件,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采用功能更强大的监控软件,实现对设备的远程监控、数据管理和系统配置等功能。在更新软件时,要注意软件的兼容性和稳定性,避免因软件升级导致系统出现故障。

(三)系统集成与安全防护

在技术改造过程中,要实现新硬件和软件的有效集成,确保系统的整体性和协调性。通过制定统一的接口标准和通信协议,实现各设备之间的无缝对接。加强现地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防止系统受到外部攻击和内部故障的影响。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等网络安全设备,防止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

四、现地控制系统技术改造的实践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某大型水电站的现地控制系统建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逐渐出现了设备老化、通信故障、功能不足等问题。为了提高水电站的运行管理水平,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对现地控制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改造。

(二)改造方案实施

硬件升级:更换了原有的控制器,采用了高性能的 PLC,并增加了冗余配置,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更新了各类传感器和执行器,如水位传感器、流量传感器、闸门开度传感器等,提高了监测精度和控制效果。同时,对通信网络进行了升级,采用工业以太网和光纤通信技术,实现了数据的高速、稳定传输。

软件优化:改进了控制算法,采用了先进的预测控制策略,提高了对水轮机和闸门的控制精度。升级了人机界面,采用了图形化、交互式的设计,增加了实时数据显示、历史数据查询、故障报警等功能,方便了操作人员的监控和管理。更新了系统软件,采用了功能更强大的监控软件,实现了对水电站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

系统集成与安全防护:对新硬件和软件进行了系统集成,确保各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同时,安装了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加强了系统的安全防护。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并设置了严格的用户权限管理,保障了系统的安全性。

(三)改造效果评估

性能提升:改造后,现地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明显加快,控制精度大幅提高。水轮机的调节精度提高了 20% ,闸门的开度控制误差减小了 15% ,有效提高了水电站的发电效率和运行稳定性。

功能增强:新系统增加了设备状态监测、故障预警、数据分析等功能,为水电站的运维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分析,能够提前发现潜在的故障隐患,及时进行维护,减少了设备故障停机时间,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经济效益:通过提高发电效率、减少设备故障停机时间,水电站的发电量显著增加,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五、结论

现地控制系统的技术改造是应对现有系统问题、适应技术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通过硬件升级、软件优化以及系统集成与安全防护等关键要点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现地控制系统的性能、功能和安全性。实际案例表明,技术改造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增强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地控制系统的技术改造将不断深化,智能化、网络化将成为其发展的重要趋势。各行业应密切关注技术发展动态,积极推进现地控制系统的技术改造,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闫文峰,郑明浩,党涛,等.水电站门式启闭机电气控制系统升级改造技术的应用[J].云南水力发电,2024,40(05):142-145.

[2]曾作朋,江帆,张青,等.水轮机调速器控制系统对小水电站技术改造应用[J].四川水利,2024,45(06):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