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课堂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任务设计研究

作者

郭涛

遂川县正人教育集团正人红军小学  343900

引言: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综合素养,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推广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已从单纯的知识掌握转向对学生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然而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阻碍学生深度学习的问题需通过优化任务设计来加以改进,本文将围绕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探讨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任务设计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单一,忽视思维发展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普遍存在教学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现象,教师往往将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和运算技能的掌握上,忽略了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思维、空间想象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片面追求知识点覆盖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机械记忆、缺乏灵活运用能力,难以形成系统的数学思维结构,在课堂设计中教师较少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使得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性和发展性,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创新意识,影响了深度学习的有效开展。

(二)任务设计缺乏层次性与挑战性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形式单一,缺乏针对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分层设计,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这种“一刀切”的任务安排不能有效激发优等生的思维潜能,容易使学困生产生畏难情绪,降低其学习积极性,部分任务内容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简单应用层面,缺乏开放性、综合性与探究性问题,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知识迁移,任务设计的单调化与低效化,制约了学生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

(三)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被动接受知识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仍占据主导地位,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听讲、机械练习的状态,缺乏主动参与和深度思考的机会,教师往往以完成教学进度为目标,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反馈,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课堂互动多为单向传递,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这种“教”重于“学”的教学方式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主动性,限制了其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阻碍了深度学习的有效实施。

(四)评价方式片面,重结果轻过程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的评价体系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主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点和解题技巧,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的思维过程、问题解决策略、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较为薄弱,这种重分数、轻过程的评价导向容易使学生陷入应试学习的误区,忽视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与内化,同时教师也因过度关注考试成绩而忽略对学生学习态度、探究精神和反思能力的引导,导致教学评价功能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与发展潜力,评价机制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深度学习的推进动力。

(五)教学资源利用不足,缺乏真实情境创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充分挖掘和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缺乏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设计,教学多依赖教材与课件,缺少实物操作、信息技术支持以及跨学科融合的手段,导致学生难以建立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降低了学习的兴趣与意义感,教师在任务设计中较少引入现实问题或社会热点,学生缺乏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这限制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其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影响了深度学习的有效落实。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任务设计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聚焦核心素养导向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要掌握基础知识,更要具备高阶思维能力,如分析、综合、评价等,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围绕数学核心素养设定多元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单元中教师可以设定如下目标:理解平行线与垂线的定义,能判断生活中常见的平行与垂直现象并能用语言描述其特征,在具体任务中可以让学生寻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或垂直的,并用直尺测量验证,从而实现知识迁移与实际应用。

(二)设计分层任务,满足差异发展需求

为了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应在任务设计中体现差异化原则,比如在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中教师可设置三个层次的任务:基础层为计算给出图形的体积;提高层为根据给定体积反推长宽高的组合;拓展层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符合特定条件的盒子模型,这样的任务设计巩固了基础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了深度学习的发生。

(三)创设真实情境,增强学习体验感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更容易建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案例、社会热点等方式创设任务情境,比如在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制作家庭生日卡”的任务,让学生调查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制作成表格并标注节日信息,通过这一任务学生能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还能增强家庭责任感与情感认同。

(四)引导合作探究,促进思维碰撞

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应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任务,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质疑、反思等方式共同完成,比如在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请你们小组调查班级同学喜欢的课外活动类型并制作一张扇形统计图。”学生在分工协作中要设计问卷、收集数据,还要讨论如何合理分类、计算百分比并绘图,整个过程锻炼了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五)注重过程性评价,强化反思与反馈

深度学习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与自我调节能力,所以教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应加强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记录学习日志、开展同伴互评、进行成果展示等,比如在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猜测内角和是多少,再通过剪拼实验验证,最后写出自己的发现与疑问,通过这样的过程性任务学生掌握了知识,还提升了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能力。

结论:

小学数学课堂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任务设计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的转变,面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目标单一、任务设计不合理、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教师应从核心素养出发,精心设计多层次、情境化、合作化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建构知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参考文献:

[1] 曹丽娜 . 利用学习任务单 ,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3:40-42.DOI:10.12219/j.issn.2095-4751.2023.52.040.

[2] 沈淑银 .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任务设计 [J]. 2024(1):663-665.

[3] 黄秀云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研究[J].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