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终身运动意识培养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探究
张世泰
兰州市第三十二中学
引言: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初中体育教学方法一直处于滞后阶段,导致很多学生都出现了亚健康等问题。现阶段,在新课改背景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当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身心特点,制定合理有效的策略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初中生掌握更多的人体生理卫生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终身运动意识与综合能力,使其在日后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
一、学生终身运动意识培养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意义
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初中体育教学一直都不被重视,且实际教学也都是以说教、户外游戏为主,学生无法在体育课程中学习体育文化、体育技能等,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初中生的成长与发展。而在学生终身运动意识培养下开展初中体育教学活动,则能够加快教育事业的改革进程,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一般来讲,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初中生的学习任务相对繁重,学习压力也相对繁重,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身体素质,如近视、亚健康等。因此,在实际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点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以此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第二,树立正确的三观。初中是学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着重讲解体育知识与技能以外,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着重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以此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1]。
二、学生终身运动意识培养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策略
现阶段,在新课改背景下,以往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教师只有与时俱进,在改变原有说教模式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这样才能够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水平。为此,下文对学生终身运动意识培养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策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一)创新体育教学方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终身运动意识,教师应当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设计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项目,并采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口语语言和肢体语言与学生之间加强互动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满足初中生的锻炼需求[2]。例如,在《足球》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及身体素质差异的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理论、技术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足球技术,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体育品德。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大多数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在理论教学方面存在不足,这也会影响学生终身运动意识的形成。因此,当前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以此来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与此同时,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讲解知识点也要生动、有趣,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初中生的核心素养[3]。例如,在《游泳》教学期间,教师应当在学习、了解游泳的知识要点和技能方法的前提下,在课堂上为他们进行正确的示范和讲解,并着重纠正可能存在错误的动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游泳知识与技能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发展初中生的终身运动意识。
(三)改善学生个人体态
在初中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体态,并通过有效地引导,帮助学生明确终身运动意识培养的意义。鉴于此,在《篮球》教学期间,体育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身体体态情况给予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如针对耐力感不好的初中生,体育教师可以让其参与体育跑步训练;针对肺活量不好的初中生,体育教师可以让其参与深蹲练习。与此同时,体育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意见,让学生明白体态改善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锻炼,才可以为其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等提供帮助。
结论:通过上述文章的研究可以得知,学生终身运动意识培养下的初中体育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长时间以来,初中体育教学并不被重视,学生只能被动地选择是否上体育课,体育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体育教学改革进度。而在学生终身运动意识培养下进行初中体育教学既能激发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又能让初中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为了将其作用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教师需要根据新课改要求和育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设计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锻炼初中生的身心素质,促进他们实现全方位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吴金坤.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策略[J]. 体育风尚, 2024, (09): 56-58.
[2]杨二梅. 健康第一 培养终身意识——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 考试周刊, 2021, (31): 117-118.
[3]杨捷, 田杰. 基于动机选择的初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20, 10 (03): 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