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现状研究
宋伊雯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3
摘要:针对来华留学领域“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依据“三全育人”理念指导实地调研国内高校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开展情况并分析“三全育人”视域下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进行思考、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三全育人;现状研究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5月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中指出“中国欢迎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深造,也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你们所看到的中国”;2021年6月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回信中指出“欢迎你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你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习主席的重要讲话寄语面向国际学生开展中国国情教育作为来华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应当肩负起实现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的重任。
一、前期研究基础
国内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展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对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促进高校来华留学教育提质增效、培养留学生“知华 友华 爱华”情怀的重要性,从“加强顶层设计与长效机制”“注重话语转换”“从课程体系构建、教材编制、教学方法使用等方面开展中国国情课堂讲授”“组织中国文化体验式‘第二课堂’活动”“培养中国国情教育师资、教辅队伍”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等方面。仅有华侨大学陈秀琼,袁媛(2020)通过组织厦门大学等5所福建省高校250余名来华留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并进行访谈,调研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现状。自“三全育人”理念提出以来,围绕“三全育人”开展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比较显著,但“三全育人”和“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总体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开展“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开展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研究存在很大的价值和空间。
二、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现状
基于前期研究基础,本文归纳出目前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尤其是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开展中国国情教育方面存在的需深化、拓展的研究内容,并编制了调研问卷、访谈提纲,涉及“中国国情教育规划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对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课程的设计”“中国国情教育所依托的课程”“针对国际学生来源国不同设置差异化中国国情教育内容”“中国国情教育教材编制”“中国国情教育资料收集”“国际学生参加有关中国国情的社会体验活动”“中国国情教育师资状况”“学校全员参与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情况”“自国际学生入学直至毕业的育人全过程中实施中国国情教育情况”“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及组织等‘十大育人’领域全方位实施中国国情教育情况”等内容。邀请了国内近30所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学生培育单位负责人、工作人员、授课教师等参与填写调研问卷,后结合调研问卷填写情况,对如上参与调研人员依据访谈提纲进行访谈,综合了解其所在院校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开展情况。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缺少顶层设计。
尽管近年来来华留学生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但部分高校仍对招收国际学生定位不清晰、认识不深刻,且因国家、省级层面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指导文件不完备,导致部分参与调研高校缺乏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顶层设计,全校统筹开展中国国情教育动力不足。
(二)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
参与调研的部分高校中国国情教育未列入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设计,主要依靠在公共必修课中开设《综合汉语》《中国概况》等课程讲授中国国情知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鲜有开设中国国情相关课程,普遍存在中国国情教育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课程设计的情况。
(三)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内容系统性、差异性、时效性有待加强。
因现有中国国情教育教材有限,参与调研的高校授课教师多自行收集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多偏重中国地理、文化等内容但少涉及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等内容,多以介绍“中国是什么样”为主但缺乏对“中国什么会这样发展”等的分析;由于缺少对国际学生关注的中国国情内容等的调研,针对生源国、群体适应性的具有差异化的中国国情教育内容难以编制;教学资源使用周期较长、更新不及时导致时效性不强。
(四)国际学生中国国情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撑。
参与调研的高校普遍反映课题讲授是中国国情教育的主要载体,社会实践、体验参访等“第二课堂”活动不仅与课堂教学内容关联性不强,还因经费不足、社会资源有待开发、组织难度大、语言交流障碍等困难影响其活动形式及组织次数,使得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撑。
(五)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参与调研高校的参与中国国情教育的教师以汉语教师、留管干部为主,也应参与中国国情教育的专业教师、教辅人员、管理干部等的语言能力、专业水平、国情理论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难以满足相关教学、社会实践需要,国情教育师资队伍亟待加强。
(六)“三全育人”理念指导开展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情况不理想。
部分受访者对“三全育人”理念关注不多,其所在高校基本不存在学校全员参与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自国际学生入学直至毕业的育人全过程中实施中国国情教育,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及组织等“十大育人”领域全方位实施中国国情教育的情况。
结束语:
依据国际学生培养有关文件要求,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国际学生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实施“育人主体全员性参与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育人过程中连续性推进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育人范围内全面性实施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三全育人”视域下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策略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秀琼,袁媛.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路径探索[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3)87-91.
[2]贾兆义,赵宝永.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路径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22(7)36-41.
[3]陶健,夏俊锁.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研究[J].时代报告,2023(3)136-138.
[4]李义成,黄金莲.新时代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体系建设刍议[J].神州学人,2024(3)44-47.
注: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策略与路径选择”(23LH0427)研究成果。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策略与路径选择”(23LH0427),主持人:宋伊雯
作者简介:宋伊雯(1984-),女,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