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小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策略
丁小琴 彭燕
云阳县南溪镇水市小学
前言:现代社会中,小学生往往面临着一系列的生活以及学习方面的挑战。其中,挫折则是很难避免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部分学生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则非常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导致学习动力受到影响,学习自信心下降。而积极心理学更关注学生个体的幸福追求以及积极品质,在培养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方面融合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念,不仅能帮助小学生以更加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遇到的困难,深入挖掘自身的潜能,也是培育小学生坚韧不拔品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以及推动其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 营造积极氛围,构建抗挫心理安全环境
积极心理学强调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带来的影响,积极的环境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归属感以及安全感,也能促使学生在面对挫折的时候真正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因此,在班级之中营造积极的氛围,能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更多地获得接纳感以及尊重感,进而强化学生的心理韧性[1]。
例如,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通过构建班级公约,并结合学生每周在班级中的学习情况以及纪律表现情况,评选“每周之星”,在班级内部营造积极健康的管理氛围。在制定班级公约时,需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中,对于班级行为的规范进行进一步的明确,鼓励学生积极地面对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困难,并引导学生团结互助,结合学生遵守班级公约的情况,在班级中评选“每周之星”,表彰学生一周之内在品德、纪律以及学习方面所取得的进步[2]。这种积极的反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价值,进而强化学生的信心,后续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不会再轻言放弃,班级学生也会主动的互相帮助,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来自外界的支持,逐渐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2 挖掘优势潜能,强化个体内在抗挫资源
积极心理学理论明确提出每个人都有自身独特的潜能以及优势,通过对学生的这些优势进行挖掘以及利用,促使个体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不断提高抗挫折的能力,逐渐帮助个体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在面对挫折时,确保能始终保持自信以及乐观[3]。
例如,在组织常规课堂教学时,教师发现虽然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但却有着十分丰富的想象力。对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可专门为这部分学生留出一定的创意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该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强化其在学习以及生活中的自信心[4]。后续在学习生活中,学生遇到困难以及挫折的时候也不会轻言放弃,而是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
3 开展挫折教育,培养理性认知应对思维
个体对挫折的评价以及认识会对其行为反应以及情绪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能帮助学生构建理性的挫折认知,能从健康以及积极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挫折,进而最大限度减少消极情绪给自身行为反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挫折教育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挫折具有不可避免以及普遍性的特点,也能让学生真正在挫折中获得成长[5]。
例如,教师通过在班级中组织“挫折教育”主题班会活动,借助小组讨论以及故事分享等手段,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挫折所具有的意义。教师通过为学生介绍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经历了多次失败,最终成功解决科学问题的案例,安排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与科学家类似的困境吗?你是如何克服挫折的?学生通过分享自己在经历了挫折之后的沮丧,又在同学、家人、朋友以及教师的鼓励之下重振信心,调整方法最终取得成功的经历,不仅帮助学生学会了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挫折,也能让学生认识到挫折也是自身成长的重要契机。挫折不等于失败,要能在挫折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地接近成功。
4 设计韧性活动,在实践体验中提升耐受力
学生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亲身实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对此,教师就可为学生设置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韧性活动,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感受挫折,在不断地坚持中克服困难,通过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升挫折的耐受能力,更好地强化学生的心理韧性。
例如,通过在学校内部组织校园越野活动,学生需依靠自己的意志以及耐力完成校园越野的全程。活动中,学生需克服一系列的困难,不仅需积极应对时间限制的问题,也要面对自身在体能方面所存在的限制。很多学生在活动中都感到体力不支,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没有放弃,与同伴之间相互扶持,最终顺利地到达了终点。这次活动也让更多学生感受到了坚持的力量,不仅提高了学生面对挫折的时候的耐受力,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能真正做到勇敢面对。
5 建立支持系统,搭建家校协同助力网络
建立家校协同的支持系统,能帮助学生在面对挫折的时候真正获得全方位的心理支持,尤其是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时,家庭和学校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
例如,学校方面可充分依托“家校沟通日”以及家长会的契机构建家校协同的平台,家长和教师在充分协作的基础上,为学生制定成长计划,关注学生成长中所出现的一系列情绪变化。某次“家校沟通日”活动中,教师与某位同学的家长分享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取得的成绩,家长在聆听了教师的讲述之后,也认识到了自身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动调整教育方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致力于多给予他们一些支持以及鼓励。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协作下,学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也掌握了正确的调整心态的方法,能以更积极的心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扎实的保障。
结论:
综上所述,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构建一系列培养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有效策略,不仅能帮助小学生在当下更好地应对挫折,也能为其未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运用积极心理学能让孩子真正在挫折中积极成长,让学生在成长中更多地收获力量以及幸福。
参考文献:
[1]陈珂. 小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基于校家社联动的视角[J].当代家庭教育, 2024, (15): 6-8.
[2]邓燕. 以家校共同体促进小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J]. 亚太教育, 2022, (07): 46-48.
[3]薛晓艳, 李明杰. 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路径研究——基于家庭教育的视角[J]. 新课程, 2021, (51): 33.
[4]任玲玲. 浅析培养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意义与途径[J]. 新课程导学,2020, (10): 32.
[5]高莲红. 有效培养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途径与方法[J]. 试题与研究,2020, (04):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