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融合的项目化教学在《电机学与电力拖动》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张彬 赵镜红 夏益辉 杨律 熊义勇 严思念
海军工程大学 武汉市 430030
引言
《电机学与电力拖动》作为电气类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续《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系统》等课程的学习质量。然而,传统教学存在明显弊端:首先,教学内容侧重电磁场理论推导,学生普遍反映旋转磁场、坐标变换等概念难以建立直观认知;其次,实验设备受限于场地与成本,难以开展新能源电机、智能控制等前沿技术实验;再者,现有考核方式偏重笔试,缺乏对系统设计能力的评价。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某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2021-2023 级学生为对象,开展虚实融合的项目化教学实践探索。
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 CDIO 工程教育模式为指导思想。建构主义强调在真实情境中通过主动探索构建知识体系,这与电机学课程中 " 从电磁现象到控制系统" 的认知规律高度契合。 CDIO 模式要求的" 构思—设计—实现—运作 " 完整流程,则为项目化教学提供了方法论支撑。具体到本课程,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教学分解为四个认知阶段:第一阶段通过 ANSYS Maxwell 软件可视化磁场分布(认知建立),第二阶段利用 Simulink 搭建矢量控制模型(原理验证),第三阶段在 RT-Lab 半实物平台上调试变频器参数(技能训练),第四阶段完成电梯曳引机节能改造项目(能力迁移)。这种递进式设计符合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 理论,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与同伴协作中逐步提升工程能力。
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在理论教学方面,采用 " 现象导入—仿真演示—理论提炼 " 的新授课逻辑。例如讲解永磁同步电机时,先播放电动汽车加速过程的磁场变化动画,再引导学生通过 JMAG 软件修改极弧系数观察转矩脉动变化,最后推导出电磁转矩公式。这种教学法使抽象理论具象化,2022 级学生的课堂问卷显示, 83% 的学生认为 " 能更清晰理解参数间的耦合关系 "。在实践环节构建了三级实验体系:基础层保留传统电机特性测试实验,确保学生掌握仪器使用规范;提高层引入Typhoon HIL 实时仿真系统,可模拟风力发电机在电网波动下的动态响应;创新层则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基于 STM32 的 BLDC 控制器开发,从 PCB 绘制、程序编写到性能测试全流程实践。这种设计既保障了教学大纲要求的技能培养,又为学有余力者提供拓展空间。
项目化教学的具体载体是精心设计的六个典型工业案例。以 " 数控机床进给系统设计与调试 " 项目为例,学生需要完成以下任务:首先根据切削力要求选择伺服电机型号,通过SolidWorks 进行机械结构仿真;然后使用 PSIM 软件设计电流环 PID 参数,在 dSPACE 快速原型系统上验证控制算法;最后连接实际电机测试定位精度,撰写符合 GB/T 16439 标准的测试报告。项目实施中特别强调工程规范,如要求电气图纸符合IEC 60617 标准,代码编写遵循MISRA-C 规范。这种真实场景的训练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2023 届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在机电设备制造企业就业的学生适应期平均缩短2 个月。
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改革成效,配套建设了三大支撑平台。虚拟仿真平台整合了 ANSYSElectromagnetics Suite、PLECS 等专业软件,开发了 12 个交互式实验模块,学生可远程登录完成电机设计、故障诊断等实验。实物实验平台新增了带数字孪生功能的电机测试系统,通过 OPC UA 协议实现物理设备与虚拟模型的实时数据交互。例如在做直流电机调速实验时,屏幕同步显示 Simulink 模型计算的理想转速曲线与实际传感器采集的转速波形,这种即时对比使学生能直观理解参数整定的影响。校企合作平台则与本地智能制造企业共建案例库,将实际工程问题转化为教学项目,如某企业伺服系统抖动问题的解决方案被改造为课堂探究课题。
教学效果评估
采用多元评价方式验证改革成效。量化数据显示:2021 级(传统教学)与2022 级(改革后)对比,期末考试中分析计算题的得分率从 58% 提升至 79% ,系统设计题的完整作答比例从 34% 跃升至 67% 。更具说服力的是实践能力评估,在统一的 " 三相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系统调试 " 考核中,改革后班级的平均完成时间缩短 40% ,故障排除成功率提高 35% 。质性分析同样显示积极变化,学生反馈 " 通过虚拟调试避免了实物操作的危险性 "" 项目答辩锻炼了工程表述能力 "。企业参与的教学委员会评价指出,学生的系统思维和标准意识明显增强,2023 年有7 个学生小组完成的课程项目被当地中小企业直接采用。
反思与改进方向
当前改革仍存在需完善之处。首先,虚实平台的深度融合有待加强,部分复杂工况(如电机极端温升实验)的仿真精度不足;其次,项目难度梯度设计不够合理,少数基础薄弱学生难以完成创新层任务。后续改进将聚焦三点:一是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构建高保真虚拟实验环境,二是开发自适应学习系统实现个性化项目推荐,三是深化产教融合,将企业认证标准(如西门子 SMC 认证)融入课程考核。这些措施将进一步强化课程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度。
结论
本研究证明,虚实融合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能有效破解《电机学与电力拖动》课程的教学困境。通过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螺旋式结合、虚拟仿真与实物操作的互补性强化、个体学习与团队协作的多元化组织,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该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 "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 的良性循环,为培养适应智能制造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可行方案。未来将继续优化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机制,推动改革经验在同类院校中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兆安 , 刘进军 . 电力电子技术 [M]. 北京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20.
[2] 汤蕴璆 , 罗应立 . 电机学 [M]. 北京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14.
[3] Crawley E F, et al. 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CDIO
Approach[M]. Springer, 2014.
[4] 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规范 [S]. 2020.
[5] ABB Technical Report. Digital Twin for Motor Systems[R].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