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化解之道

作者

赵妮

凤城市人民法院 118110

一、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现状

(一)涉法涉诉信访呈高发态势

现阶段涉法涉诉信访呈逐年增长态势,以某市法院为例,每年信访案件约百件,且新案不断增加,老案无法终结,2024 年进京访 13 件,登记 32 人次,其中刑事案件1 件,民事案件6 件,执行案件6 件,且有多人次多次登记。基层单位常年需要调动大批人力物力进行接访、息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二)涉法涉诉越级访、缠访等无理访增多

信访是国家为基层群众解决问题提供的一种新方式,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信访人进行无理信访,甚至还出现了“职业代信访人”,妄图从中谋取个人利益,逐渐成为基层单位处理信访的“老大难”问题。越级访、缠访是对峙双方的一场心理博弈①。长时间的越级访、缠访使得基层单位精力被消磨殆尽,同时基层单位还要面临上级单位的层层施压,更是不堪重负,从而选择“自暴自弃”式息访,导致问题久拖不决。

(三)借助新媒体媒介信访量逐渐增多

随着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的逐渐发展,通过新媒体媒介来博眼球、拼流量上访的案件越来越多,很多人认为只有新闻媒体施加压力才能引起政府机关的重视从而达到信访的目的,以抖音为例,以“信访”为关键字进行搜索,一天内就有5条、一周内 14 条、半年内百余条,内容除涉及法律法规宣贯外,多为信访人实名举报或自书文字来表达想法,期望通过此种方式引发社会舆论,从而达到目的。

二、产生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现状的原因

(一)公务人员意识淡薄,信访机制落实不到位

自 2023 年以来,从国家层面开始推行“有信必复”信访工作机制,接到信访投诉后应积极进行回复并解决问题,回复答不是目的,息诉化解才是根本②。但是现在多数人员仅仅就是为了应付当事人而进行回复,并不能进行实质性的的分析化解,将精力停留在“应付了事”上,不善于运用公开听证、司法救助、与

相关单位或部门形成合力等举措化解信访矛盾和解决。而且监督机构亦存在“不监督、不纠正”的情形,导致群众对处理结果不满,从而使矛盾纠纷越演越烈。

(二)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减弱

社会矛盾就是一个不断从产生到解决过程,近年来我国一直倡导矛盾纠纷要通过多种方式解决,要积极的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那么矛盾纠纷的化解就有

社会组织解决、行政机关解决,也有司法机关解决③。正常来说司法机关应该在当事人穷尽权利救济之后作为最后的救济手段而登场。在我国近年来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时存在严重的行政依赖,过分依赖行政手段化解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导致司法最终解决落空,这不仅有悖法治精神,也使得司法公信力大大降低。

(三)新媒体媒介管控不严

新媒体的诞生和发展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又间接为群众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但是也是不当信访、无理信访行为的滋生地。很多信访人认为只要新闻闹得大,问题肯定能解决,因此通过买流量、虚假陈述等方式博取关注,甚至有些人逐渐发展成为“职业代信访人”,在信访人背后操控事端,从而从中获利无形中又增加了信访数量和息访难度。

三、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增强公务人员意识,信访机制落实到位

1、司法机关内部培训,做好信访案件处理的流程宣贯。现阶段在处理信访案件中往往采用的交叉处理,同时很多基层单位面临人员紧缺的情况所以会让年轻干警处理,年轻干警面临着多年信访人往往手足无措,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司法机关应该针对此种情况做好内部培训,宣贯好信访案件的处理流程,让办案人员做好心理准备。

2、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做好源头预防。密切与属地镇党委政府联系,建立信访案件台账,及时与控申部门对接,靠前一步做好息诉预案;对外,建立起与信访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合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

真正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推动信访工作良序发展。

(二)甄别无理访,增大处罚力度

1、构建恶意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惩戒机制。针对信访人实施的无理越级访、缠访等各种扰乱公共秩序、侵犯人身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等违法犯罪行为,依照有关法律规定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或其他行政处罚,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但是在办理该类案件时,应当坚持宽严相济、惩治与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方针,慎重处理信访过激行为导致的各类案件④。

2、出台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效能核查机制。制定并实施《涉法涉诉信访案件集中治理重复信访专项工作的实施方案》,逐案分类梳理,按照一案一台账、一案一清单,落实首办责任,明确重复信访化解工作主体,及时掌握案件化解进度、研究办理意见、谋划化解措施,特别是对排查出的重复信访案件,逐一列明案件当前办理阶段、处理情况、信访人最近信访时间,并针对案件的不同情况,逐案提出督导建议。

(三)加强新媒体信访监督力度,引导正确舆情

1、新媒体开发者应加强督导。对信访内容要进行甄别是否属于恶意,如果属于恶意应该进行警告,警告不能的情况下要进行下架处理,同时要对恶意散布信息的行为向公安机关进行反馈,进行信息共享,引导正确舆论方向。

2、正确处理舆情发酵。当恶意信访的舆情发酵起来后更要采取争取措施加以引导,首先第一时间进行信息披露来回应公众的质疑和猜测,其次,快速反应,应该第一时间发现舆情的变化并及时进行反应。可以通过监测网络舆情,了解公众对于事件的态度和情绪,并积极引导公众的情绪,以达到控制舆情发酵的效果。最后,引导公众的情绪和看法来控制舆情发酵,可以适时发布一些有益于调节公众情绪的信息来降低不良舆情的发生。

随着法治化进程的加快,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如何化解是信访法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过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综合分析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现状、产生原因等,借鉴各地有益先例从而得出化解之道,旨在构建多元化的解纷方式,彰显司法为民情怀。

参考文献

[1] 李宝建:《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基层检视与思考》,发布于司法实务第15 期。

[2]平安建设办公室:《对当前信访工作中缠访闹访问题的思考》,发布于伟东视界公众号。

[3]凡俊:《应建立律师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制度》,发布于发信平台。

[4]程琉:《司法最终原则与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法治化解决》,发布于发信平台-。

[5]敬晓静:《新媒体时代信访“心理怪圈”下的公安执法困境》,发布于张迟有度公众号。

[6]《新时代“枫桥经验”成果展》抓实“三关”工作法 着力提升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化解质效》-,发布于淄博政法公众号。

[7]徐秋桐:《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四四工作法”将信访矛盾化解在源头》,发布于杭州市信访局公众号。

① 《对当前信访工作中缠访闹访问题的思考》---作者平安建设办公室。

② 《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基层检视与思考》—作者李宝建。

③ 《司法最终原则与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法治化解决》---杨赞。

④ 《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四四工作法”将信访矛盾化解在源头》---徐秋桐。

作者介绍:赵妮,女,满族,东北大学法学硕士,草河人民法庭四级法官助理,电子邮箱 2512260375@qq.com,联系电话 1894156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