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下青年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路径探析

作者

张云宇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杭州 310018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伟大进程中,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斗争精神的培育至关重要,发扬斗争精神更是新时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品质之一。

在理论教育层面,高校应当将斗争精神培育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方面,可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开设“斗争精神导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等专题课程,系统阐释斗争精神的理论内涵、历史脉络与时代价值,帮助大学生从学理层面深化认知。另一方面,需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互动研讨等多元化方式增强教学效果,使抽象的斗争精神具象化,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下青年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的现状与问题 (二)丰富实践锻炼,增强斗争本领

(一)现状分析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部分高校通过开展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多样化活动,着力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初步构建了斗争精神培育的教育体系。然而,当前高校在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其一,学生主体层面表现为对斗争精神核心内涵的认知模糊化,具体反映为奋斗方向缺失与理想信念弱化;其二,高校教育层面存在重视程度不足、培育方式单一等困境,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均有待提升;其三,环境影响因素层面,家庭教育中物质主义倾向导致精神培育缺位,社会场域中的功利化思潮与浮躁风气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持续性的消极影响。这不仅制约了大学生斗争精神的有效培育,更可能影响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使命担当。

(二)存在问题

当前,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培育存在多重问题,具体表现为:斗争认知浅层化、斗争情感淡漠化、斗争意志脆弱化以及斗争本领不足化等特征。具体而言,部分学生在应对学业压力、就业竞争等现实挑战时,往往陷入消极被动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与目标迷失、缺乏迎难而上的斗争勇气与持之以恒的奋斗决心。从教育系统来看,高校作为斗争精神培育的主阵地存在实效性不足的问题: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存在内容更新滞后、教学方式单一等弊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其次,校园文化建设中斗争精神元素的融入度不足,相关主题活动数量有限且形式呆板,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精神成长需求。在家庭教育维度,家长教育理念的偏差与实践的缺失构成显著制约:过度保护的教育方式削弱了子女的独立性与抗逆力,而片面强调智育忽视品格培养的功利化倾向,进一步阻碍了斗争精神的代际传递。就社会环境而言,多元思潮的交织与网络空间的失序带来严峻挑战:一方面,“躺平文化”、“佛系心态”等消极价值取向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不断消解奋斗精神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网络舆论场中的极端化、娱乐化倾向,对大学生正确斗争观的形成造成持续性冲击。这种多层面、系统性的培育困境,亟待通过教育创新、家庭协同与社会治理的有机结合予以破解。

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的路径

为有效提升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培育效果,需要构建系统化、多维度的教育路径,从理论教育、实践锻炼、家庭环境优化以及社会氛围营造等方面协同推进。

(一)加强理论教育,筑牢思想根基

高校应构建“认知-体验-反思”一体化的实践育人机制,通过组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基层支教等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在实践中磨砺意志、增长才干。同时,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竞赛等平台,鼓励学生在创新实践中锤炼敢闯敢试的斗争品格。此外,可结合校园安全管理需求,组织学生参与应急演练、疫情防控等实战化训练,增强其危机应对能力与责任感。

(三)优化家庭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塑造具有基础性作用。家长需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子女的抗挫折能力与独立人格。在家庭教育中,应避免过度保护,适当设置挑战性任务,引导子女在克服困难中建立自信。高校可通过家校联系等渠道,向家长传递科学的育人理念,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更重要的是,家长应以身作则,通过敬业奉献、迎难而上的实际行动传承优良家风,为子女树立精神标杆。

(四)营造社会氛围,弘扬斗争精神

主流媒体应加强正面宣传,通过优秀影视作品、青年奋斗者专题报道等形式,构建崇尚奋斗的舆论环境。政府部门需加大对“躺平文化”、“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治理力度,净化网络空间。同时,要广泛开展主题文化活动,以榜样力量激发大学生的奋斗热情。此外,可依托红色教育基地、行业领军企业等社会资源,构建校内外联动的实践育人基地,使斗争精神培育融入社会大课堂。

四、结语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斗争精神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抗争意识,升华为一种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性力量。新时代大学生作为这一历史进程的主力军,其斗争精神的培育本质上是在塑造一种面向未来的文明品格。这种精神品格的确立,不仅关乎一代人的成长,更将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坐标系中,镌刻下中国青年特有的精神印记。当这种以创新为内核、以担当为底色、以人类共同价值为指向的斗争精神深深融入青年血脉之时,必将催生出一个既有中国特色又具世界意义的现代化新范式,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贡献中国青年的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01).

【课 题】2024 年党建与思政课题,课题编号:DS202407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