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地理研学活动方案设计研究

作者

李裴培

郑州航空港区高级中学 450000

摘要‌:以开放式教学改革为背景,探讨了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体系中的应用优势,从课程标准和学科素养衔接、项目探究以及课外实践的角度提出了高中地理研学活动的具体设计方案,以此满足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升的需求。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高中地理;研学活动;方案设计

为了全面落实《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要求,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体系,已经逐渐形成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模式,研学活动的开展是地理课外实践拓展的主要方式,能够为学生搭建深度体验和理论知识应用的平台。为了提升研学活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以项目式学习方法为依据进行研学活动方案设计的创新,值得进行深度探讨和分析。

一、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地理研学活动中的应用优势

项目式学习主要指的是基于具体的项目主题为学生发布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或独立完成项目任务,这期间涉及大量碎片化知识的整合、细节任务的分配和执行,目的在于增强实践活动的全面性,确保学生按照一个标准项目进行纵向探讨和横向拓展[1]。而此种模式与高中地理的研学活动之间存在一致性,可以充分发挥项目式学习的优势。

一方面,项目式学习可以促进跨学科整合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充分应用地理、化学、生物、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体系进行纵向探究,为了完成项目主题,学生需整理碎片化的知识。而在此种方式下开展的研学活动,可以打破传统学科壁垒,落实知识体系的重组,进而增强研学活动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项目式学习的落实可以构建真实的项目情境。比如在地理研学活动中,围绕着城市湿地公园设置课外探索和调查情景,学生能够在深度体验的过程中直接了解植被退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为了确保项目式学习的优势得以全面发挥,教师在制定高中地理研学活动方案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深度学习以及认知能力的提升,合理设计方案的细节和内容,以此满足开放性教学的需求。

二、项目式学习背景下高中地理研学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一)理论体系以及设计逻辑

其一,以新课标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之间的衔接作为理论基础,明确研学活动的整体设计方向。本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第5章的“植被与土壤”,作为分析对象,聚焦核心素养的培育。支撑项目式研学活动开展的理论基础如下:通过对比城市湿地公园以及街心公园的乔木林、灌木林以及草本区域的生长状态,了解气候、生物以及地形,对土壤发育产生的影响;对不同区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呼吸速率进行检测,进一步揭示植物分解和土壤营养成分之间的关系;了解地区土壤退化的实际情况,结合生物、地理、人文以及经济等多个领域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地方生态优化方案。

其二,研学活动的设计要遵循项目式学习的整体活动逻辑。首先,要选取当地的湿地公园以及大型的生态公园作为实践场景,从而营造真实情境,这些公园往往面临着游客踩踏导致的自然环境退化、区域土壤板结等问题,是天然的岩石活动场景;通过设计驱动性的问题打造结构化项目任务,例如“植被类型对土壤健康产生的影响”,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调查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充分发挥项目协作的优势,采用“异质分组”的逻辑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互动和意见交换,同时合理进行分工,每个项目研究小组要设置采集员、操作员、技术员等角色,确保项目得以顺利完成。

(二)研学活动的实施

1.科学选择场地,做好前期准备

通过与相关部门进行协商落实好,对当地湿地公园地理位置、空间功能以及教学资源的配备,并采集相应的物料。比如,公园的乔木区育碧路要在0.7以上地表的凋落物层,厚度在5厘米以上;灌木区的灌木植株高度在1.2~1.8米。草本区游客活动频繁,按照常规的园林养护方案进行修剪和维护。

符合上述场地要求的城市街心公园、湿地公园以及植物园区都可作为研学活动的场地,能够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对比素材和案例信息。为了确保活动能够顺利进行,配备急救包、定位手环以及防蚊喷雾等基础用品,根据工作人员的引导划定安全区域,禁止学生靠近水域。

2.进行分阶段项目探究和活动

阶段一:进行前期理论解读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当学生初步掌握了“植被与土壤”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且完成了课内习题练习和测试之后。通过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展示研学活动的整体项目、场景和细节,本次活动中主要利用Google Earth测量样区坡度以及坡向,收集了当地湿地公园近5年间的植被演替数据,带领学生初步掌握土壤采集的操作方式以及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方法,其中包含了GPS定位仪的校准、分层采样法的学习等等[2]。

阶段二:进行实地活动

按照既定规划进行分组之后参与实地考察,学生需要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完成以下几方面的任务。

进行土壤剖面的观测,垂直挖开不同地区的土壤,观察50×30厘米的铺面,并进行标志物的采集;利用Munsell土壤比色卡对土壤的颜色进行判断;记录不同区域土壤腐殖层的具体厚度。

观察并且测量公园中乔木、灌木以及草本的参数,乔木包含了树高、胸径以及冠幅,灌木以株数、优势种和盖度为主,草本地区主要采用目测法,观察1×1平方米面积中的生物量。

上述所有信息严格记录在研学活动表中,并按照小组、类型、地区进行分类,确保数据真实有效。

阶段三: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数据分析着重围绕土壤中的有机质测定以及土壤质地判别展开。

引导学生采用地理+化学,相结合的方式,在10克风干土样中加入重铬酸钾-硫酸溶液,采用沸水浴消解法进行实验,利用比色法测定吸光度。对比草本区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乔木区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以此确定植物枯落物对土壤有机质含量产生的影响。

利用国际制分类法,对土壤的质地进行判别,比如通过揉搓方式,检测不同区域土壤的状态。有学生通过揉搓法,初步判定乔木区的土壤塑性中等,可以将其搓成细条,草本区以砂质土壤为主,且行人较多的区域土壤板结程度更高。

3.进行总结和成果共享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植物与土壤之间的关系,并认识到了人类活动对于生态产生的影响后,根据本次研学活动获得的数据信息,来制定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方案。

方案一:针对草本区域,人流密集程度较高的地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土壤板结现象。思考通过种植哪些草本植物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如种植紫花苜蓿,其根系较为发达,能够提升土壤的通透性。

方案二:经过土壤酸碱度测算,一部分区域土壤为酸性土壤,不利于植物生长,如何利用土壤置换和调配法来改善土壤的pH值?如在土壤中施加石灰粉。

学生根据制定的研学活动方案进行分享,并与专业人员进行沟通,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研修活动的开展能够为学生提供深度探究和实践的平台。建立在项目式学习的基础上,制定了明确的项目活动主题,基于主题合理进行任务划分,给学生提供理论分析、深度体验、实践探究以及成果共享的项目互动流程,在研学活动中掌握理论知识并进行大胆应用,实现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提升,也实现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梁美霞,陈美云,章鑫强,等.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以福建省德化县为例[J].中学课程资源,2025,21(04):42-46.

[2]李素丽.高中地理跨学科主题研学课程设计——以“东莞松山湖生态修复”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5,(06):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