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施策应对网络负面舆情 动态预警筑牢治理防线
张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一、引言
截至 2024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10.9967 亿人,较 2023 年 12 月增长 742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 78.0% ,网络空间已成为公众重要的 “第二家园”。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舆论话语权从传统媒体向网络自媒体转移,人人都拥有了 “麦克风”。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的特性,让网络空间成为社会情绪的 “集散地” 与公共事件的 “放大镜”。2022 年南京玄奘寺牌位事件引发信任危机,2023 年江西“鼠头鸭脖”事件出现舆情反转,2024 年日本核污水排海引发跨平台讨论,这些事件都凸显出舆情治理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因此,深入探索网络负面舆情的应对策略,构建覆盖“监测-研判-处置-反馈”的全周期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网络舆情生成逻辑与传播特点
(一)舆情生成的三大核心根源
1.现实问题的网络映射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极易爆发,贫富差距、劳资纠纷、社会公平等利益失衡问题,成为负面舆情的“原生土壤”,是现实社会问题在虚拟空间的延伸与重构,网络空间对社会矛盾问题具有“显示器”“放大器”的作用,容易引发公众关注和不满情绪,导致负面舆情在网络发酵。以 2022 年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为例,这起恶性暴力事件叠加性别安全、社会治理等社会矛盾,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单日传播量超 50 亿次,部分网民依据监控视频片段,自行拼凑出“官黑勾结”“受害者死亡”等虚假叙事,这反映出公众对社会公平的深度焦虑。
2.信息真空的谣言滋生
信息不对称是网络谣言传播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在涉及民生、公共安全等关键领域,信息供需失衡为造谣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当公众对某一事件缺乏全面准确的了解,而政府部门或权威机构的信息发布不及时、不透明时,就会形成“舆论真空”,公众转而从非官方渠道获取信息,极易被不实信息误导,产生负面看法。2022 年江西胡鑫宇失踪案中,官方通报滞后于自媒体,在信息真空期,“器官买卖”“化学毁尸”等谣言在知乎、快手平台蔓延,衍生出多个阴谋论版本。直到新华社发布侦查纪录片,公布关键证据,舆情才逐渐平息。
3.流量经济引发的叙事异化
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部分不良媒体和自媒体为了追求流量,不顾社会责任,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造假、捏造假象、虚构叙事、嫁接蹭炒热点事件、歪解政策等手段,恶意操纵网络舆论,发布虚假或夸张信息,严重混淆视听,误导公众判断,破坏了网络健康的信息生态。2024 年凉山伪公益摆拍事件中,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唐某某利用 AI 换脸技术伪造“孤儿哭诉”视频,单条视频获赞千万并募集善款 400 余万元。该事件揭露了自媒体“悲情营销”产业链,其背后的 MCN 机构通过“#农村苦难#”“#留守儿童#”等情绪化标签实现跨平台流量收割,最终 8 人因诈骗罪被起诉。
(二)网络传播的三大显著特征
1.裂变式特性高速扩散
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呈现裂变式增长态势。借助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负面信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引发广泛关注。社交媒体独特的“转发-评论- @ ”机制,让信息传播产生连锁反应,加速传播。舆情在网络空间呈几何倍数扩散,短时间内突破圈层,触及大量受众,对舆论场造成强烈冲击。2022 年人教版教材插图争议事件,从微博教育博主@灰豚的初始帖,到抖音#毒教材#话题 48 小时播放量破 120 亿,呈现出“微博爆料-抖音裂变-微信社群发酵”的三级传播链,教育部在 72 小时内启动重审程序,体现了舆情应对的“速度阈值”。
2.传播范围全域无界限
网络舆情传播范围极其广泛,不受地域限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关注。同时,它具有强大的跨平台渗透扩散能力,通常从微博、抖音等开放性强、流量大的平台始发,迅速向微信社群、论坛等相对封闭的圈层渗透,覆盖各类网络社交场景,持续发酵。2024 年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中,抖音科普博主@科学火箭侠的辐射监测直播,同时在线人数超过 2000 万,衍生出微博#海鲜检测#、快手#囤盐攻略#、B 站#核物理博士解读#等跨平台议题,倒逼生态环境部每日发布沿海辐射监测数据,形成了“全球议题-国内恐慌-政府响应”的闭环。
3.情绪主导下内容变异
在网络舆论场中,情绪主导下的内容变异现象较为常见。公众在心理上对负面信息存在“选择性关注”,当处于负面情绪影响时,在接收和传播信息时会不自觉地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断章取义,甚至扭曲信息原本的面貌,导致事实被情绪裹挟,真相变得扑朔迷离,使网络舆论走向非理性方向。2023 年成都高铁掌掴事件中,警方通报中的“互殴”定性引发网民的代入式愤怒,在豆瓣小组衍生出“正当防卫双标”“厌女社会”等话题变体。官方后续发布的全景监控视频使舆情发生反转,凸显了情绪化传播中事实的脆弱性。
三、舆情应对策略:从快速响应到主动引领
(一)抢占信息高地:构建“第一时间”传播矩阵
当舆情发生时,相关主体应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主动及时公开事件情况,迅速回应公众关切。严格遵循“快讲事实、重讲态度、慎讲原因、多讲措施”的原则,以严谨的态度、专业的话术,精准传达事件真相,不给谣言留下滋生的空间。同时,充分利用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等多元渠道,全方位发布信息,确保信息广泛触达公众。例如,2024 年甘肃积石山 6.2 级地震发生后,应急管理部科技和信息化司通过大数据初步研判受灾情况,利用算法自动生成灾情通报、救援进展短视频,在 1 小时内覆盖抖音、微信等平台,实现了对谣言的有效压制。
(二)消解信任鸿沟:创新“共情式”沟通范式
在与公众沟通时,相关主体要摒弃“官样文章”,采用“共情式表达”积极回应公众关切,真诚直面问题,坦率承认不足,以诚恳的态度展现解决问题的坚定决心。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官腔、套话,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拉近与公众的距离,让公众感受到尊重,从而增强对回应内容的认同感。2022 年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后,郑州市政府在灾情通报会上,发言人以哽咽语调向遇难者致哀,并公开承诺“绝不隐瞒伤亡数字”。这种打破传统“公文式回应”的方式,通过情感表露和责任担当,迅速扭转了公众对“灾情瞒报”的质疑。
(三)重构舆论生态:激活“正向传播矩阵”渠道
舆情发生后,重构舆论生态至关重要。要充分激活“正向传播矩阵”,集结行业专家、本地大 V搭建“舆情引导团”,借助意见领袖、专家学者的权威发声,引领公众理性看待事件。利用抖音、知乎等热门平台发布深度分析、解读文章,促成“破圈传播”,引导公众多维度思考。媒体还应适时设置“民生实事进展”等正向话题,对冲负面舆情,广泛传播正能量,重塑良好的舆论环境。2022 年 8月重庆山火救援期间,应急管理部联合@中国消防、本土大 V“重庆大 C”形成传播矩阵,通过抖音直播、知乎专栏进行立体传播,成功将“摩托大军”从争议话题转化为全民感动记忆。
四、有效化解风险:从危机控制到价值修复
(一)专业团队支撑
构建“三位一体”协同作战体系,组建应急专班,整合多方专业资源,打造高效统筹指挥中枢,确保舆情应对工作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同步搭建专业化舆情应对团队,广泛吸纳沟通传播、数据技术、风险管控等领域的专业力量,建立权责明晰的分工协作机制。依托专业优势,在舆情监测预警、信息研判分析、公众沟通疏导等全流程环节精准施策,综合运用大数据技术与科学研判方法,为舆情应对提供全链条专业化支撑,保障处置工作规范有序、科学高效。如“江西工职院‘6•1’食品安全事件”中,江西省成立了由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国资委、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事件进行调查并发布情况通报。
(二)建立应对清单
基于舆情性质、影响范围、风险等级,构建覆盖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评估的全流程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主体、响应时限、沟通策略及处置工具包。配套建立标准化应对清单,针对不同类型舆情细化执行模块,例如“自然灾害类”嵌入灾情通报、救援力量可视化图表、次生灾害预警机制等。建立预案动态优化机制,结合案例复盘与风险研判,适时开展实战演练,同步运用数字化工具实现舆情智能分类、方案一键调取,确保突发事件响应迅速、措施精准,切实提升舆情处置工作水平。
结论
网络舆情的应对与预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整合多元治理主体力量,构建覆盖“预防-应对-修复”的全周期管理体系,以提升舆情治理效能,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环境。事前预防阶段,治理主体应强化制度建设与技术赋能的双轮驱动;事中应对环节,需构建“分级响应-精准处置”机制;事后修复阶段,着重于信任重建与长效机制优化。
展望未来,随着 AIGC 技术的发展,舆情传播呈现出智能化、碎片化的趋势,治理主体需持续提升数字治理素养,重点关注算法推荐下的信息茧房、AI 生成内容的真伪鉴别等新挑战。通过构建“技术防控+规则约束+社会协同”的立体化治理网络,在舆情演化的全周期中实现风险的精准识别、科学评估与有效化解,最终形成“后果可溯”的闭环管理模式,为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和谐与发展筑牢舆论安全防线。
参考文献:
[1]军事情报学视野下的中国情报学融合发展研究[J].申华.情报杂志,2019(09)
[2]中国情报学研究范式的冲突与思考[J].周晓英;陈燕方.公安学研究,2019(02)
[3]图书情报学的学术思想与技术方法及其开新[J].叶鹰.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02)https://www.cac.gov.cn/2024-08/30/c_1726702676681749.htmhttps://www.cac.gov.cn/2024-08/30/c_1726702676681749.htm
javascript:void(0);javascript:vo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