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习迁移视角下的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

作者

傅佳念

南平市建阳区徐市中心小学

引言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数学均是重要科目之一,尽管两个学段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数学知识间有着内在联系,教师教学时应做好衔接工作,尤其是中小学过渡阶段。学习迁移理论的本质是再利用学习经验,该理论视角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对知识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在两个学段间建立科学的迁移路径,实现学段教学的有效衔接,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

一、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差异性

(一)教学内容差异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内容包含基本运算、常见图形认识、基本数量关系等,这些都是较为简单、直观的知识,学习难度相对较低。而在初中阶段,基于小学数学,将有理数、函数、平面几何等更加复杂的知识加入到教学内容中,这些知识的抽象性较强,理解和学习难度明显提高。

(二)教学目标差异

小学数学教学时,以记忆为侧重点,教师应让学生对符号、数据、图形等知识了解,形成量感和数感,并注重计算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但在初中阶段,则对理解更加注重,教师教学以数据观念、抽象能力等的培养为目标,且要重视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教学目标看,初中数学进一步深化、发展了小学数学。

(三)教学方法差异

学生学习过程中,效果会直接受到教学方法影响。在小学阶段,数学内容相对简单,且知识量较少,教学时间充足,教学过程中,重点知识可用大量的时间讲解,且会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实践和复习,这有助于学生扎实的掌握数学知识。而初中数学知识有较大的难度,并明显增多教学内容,但教师课堂时间有限,教学节奏较快,学生要紧跟教师步伐,并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由此才能有效掌握所学知识。

二、学习迁移视角下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一)挖掘共同要素,概括共同原理

开展学习活动时,要想实现迁移,共同要素为必要条件。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虽存在诸多差异,但许多知识间存在共同要素,教师教学中应认真研读教学内容,有效挖掘共同要素,再利用共同要素为桥梁,在中小学数学间建立联系[1]。共同要素明确后,教师还要进行共同原理的概括,让学习迁移更加广泛地产生。共同原理概括过程中,教师需先领会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深入理解,达到有效联系知识、完成学习迁移的目的。

例如整数乘法与整式乘法,教师应先找出这两个知识点的共同要素,从计算方法上看,二者均需利用乘法分配律,因而教学中可以乘法分配律作为桥梁,在二者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整数乘法的知识学习整式乘法,降低整式乘法的学习难度。当共同要素找出后,教师可概括共同原理,即不管是多位数乘法,或者是多项式乘法,基本原理为利用乘法分配律将复杂的运算逐步的转化为简单运算,完成计算。

(二)迁移认知结构和关键能力

学习迁移过程中,只有对学科基本结构和原理准确掌握,才能使迁移效果有效增强。数学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基本概念、数学方法做出认知与感悟,促进核心素养形成,此基础上,实现跨学段迁移。数学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可将数学思想反映出来,从某种意义看,其属于上位概念[2]。依托核心素养,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发展关键能力,有助于学习迁移的实现,进而让学生良好的面对中小学数学的变化,尽快适应初中数学教学。

例如抽象能力的迁移,小学数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而初中数学培养学生抽象能力时,应以符号意识为基础。数学符号作为一种数学语言,简洁的概括了数学思维过程,其抽象性非常强,但作用不可替代。在小学阶段,教师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数学符号含义深刻的理解,并帮助学生树立应用数学符号的意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奠定良好的学习初中数学的基础。再如推理能力的迁移,在中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推理,小学阶段逐步形成推理意识后,升入初中时可有效的迁移,发展为推理能力。小学教师教学期间,演绎推理可一定的渗透,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让学生演绎思维得到发展。

(三)灵活运用多种迁移学习方式

学习迁移的实现方式有很多种,包含垂直迁移、顺向迁移、类比迁移等,教师应对教材内容、知识特点为依据,对多种方式灵活运用,引导学生有效地迁移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提高初中数学的学习效果。垂直迁移指将较低层次的学习经验迁移到较高层次的学习活动中,实现有效的转化特殊知识,变为一般知识。对于初中数学学习来说,小学数学学习就属于较低层次的学习,学习迁移时,即可利用垂直迁移方法。例如,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学习比例知识、正比例关系、表示比例关系的方法,而这些知识与初中函数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初中函数教学时,即可以这些知识作为经验基础。此外,中小学数学中部分知识存在“相似性”,如小学的分数与初中的分式、小学的负数与初中的虚数等,对于这类知识,可采用类比迁移法迁移,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经验做出联想,降低新知识学习的难度。

结束语

学习迁移角度下,中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全面的、深入的了解教材内容,挖掘出各个知识点、知识模块间的内在联系,以整体观念优化教学内容及方法,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积累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学习经验,并有意识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的联系网,保证其升入初中阶段后能够在教师引导下有效的实现学习迁移,尽快的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傅大孟.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与初中数学衔接教学实践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4,(29):14-16.

[2]张洵忠.中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路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4,(08):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