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音乐课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

作者

薛磊

天镇县教育局教研室 038200

一、引言

初中是学生身心成长的珍贵阶段,学业压力、人际变化等挑战常悄然袭来,易引发心理困扰。心理健康教育是成长路上的暖阳,而音乐作为情感的语言,拥有直抵心灵的力量,能舒缓压力、抚慰情绪。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音乐课堂,既能让音乐教学更有温度,又能为学生的心灵成长撑起一片晴空,这份探索意义深远。

二、初中阶段学生心理特点与音乐教育的契合点

(一)初中阶段学生心理特点

初中生迈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如春笋般拔节生长,格外在意自身形象与他人目光。情绪像潮汐般起伏,易被焦虑、抑郁悄悄侵扰;渴望与同伴并肩,却可能因沟通不畅产生隔阂;学业的重负也常让他们感到疲惫,被考试焦虑轻轻笼罩。

(二)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

音乐是情感的使者,能轻易叩开学生的心扉,让积压的压力随旋律缓缓释放。激昂的乐章能点燃斗志,舒缓的曲调可抚平焦虑;音乐创作与表演是自我展示的舞台,能让自信悄然绽放;而在音乐欣赏中品味的美好,更能滋养积极心态,为心灵播撒阳光。

三、初中音乐课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教学目标设定:兼顾音乐素养与心理健康

设定教学目标时,既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更要让心理健康的种子悄悄萌芽。比如学唱积极向上的歌曲,不仅要唱准旋律,更要让学生在歌声里感受蓬勃的正能量,悄悄种下乐观的种子,积攒直面困境的勇气;欣赏古典音乐时,引导学生在宁静和谐中放松身心,学会给情绪找个温柔的出口。

(二)教学内容选择:挖掘音乐作品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

《明天会更好》的旋律里满是对未来的热望,引导学生轻轻诉说心中的期盼,让积极的火苗在心底越燃越旺;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每一段节奏都藏着与命运角力的倔强,让学生在旋律里读懂坚韧,学会给困难一个勇敢的微笑。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的婉转里,藏着东方文化的温婉与优雅,学生在学唱时,既能触摸文化的温度,又能让民族自豪感悄悄漫上心头;非洲鼓乐的热烈节奏里,藏着奔放的生命力,参与演奏时,压力会随鼓点消散,团队默契也在协作中慢慢生长。

(三)教学方法运用:多样化手段促进心理成长

学《森林狂想曲》时,用视频与图片铺展一片虚拟森林,让学生闭眼聆听,仿佛脚踩松软的落叶,心随鸟鸣舒展,紧张感在自然的旋律里慢慢消散,想象力也如藤蔓般自由生长。​让学生以 “我的梦想” 为主题创作旋律,心事会顺着音符流淌,自我认知也在创作中愈发清晰;给学生登台表演的机会,成功的喜悦会像微光,慢慢照亮自信的角落。​分组讨论合唱作品时,观点的碰撞会让思维更开阔,倾听与分享中,人际交往的能力悄悄提升,团队协作的温暖也会慢慢渗透心灵。

(四)教学评价优化: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变化

在音乐表演的余韵中,自评环节如同为学生推开一扇审视内心的窗。当学生站在众人面前分享自己的感受时,教师可以轻声引导:“试着说说刚才演唱时,哪个瞬间让你觉得自己做得特别好?” 这样的提问能让他们从紧张的情绪中抽离,重新回味表演时的投入 —— 或许是某个高音的平稳驾驭,或许是与同伴眼神交汇时的默契配合。那些曾被忽略的闪光点,会在自我梳理中逐渐清晰,就像在沙滩上发现被潮水冲刷过的贝壳,带着独特的光泽。互评环节则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教师可以递上彩色便签,让学生写下 “我在你身上看到的美好”:“你的节奏稳得像钟表的指针”“合唱时你主动调整音量的样子特别动人”。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传递时,教室里的空气都会变得柔软。当学生读到同伴的肯定,眼里会泛起惊喜的光,这种被看见的感动,远比分数更能滋养心灵。音乐创作的过程里,教师的目光始终像温柔的月光。当学生对着乐谱皱眉沉思时,那是灵感在脑海中碰撞的火花,教师不妨轻拍肩膀说:“这个停顿很特别,再试试把它延长半拍?” 当有人带着试探的微笑哼唱新旋律时,及时的掌声会让那份忐忑化作勇气。这些细微的关注,就像为幼苗培土施肥,让每个尝试都能扎根生长。评价作品时,教师的笔尖总带着温度。在评语里写下 “这段旋律里藏着你的快乐”“这个和弦的选择像在说悄悄话”,让学生知道,技巧之外,那些流淌在音符里的真实情感,才是最珍贵的创作。这种全面的接纳,会让他们明白:音乐里没有标准答案,用心表达的都是佳作。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每一份努力都被珍视,成长便有了源源不断的力量,如同被阳光照耀的种子,终将破土而出,向着天空舒展枝叶。

四、教学案例分析

以《友谊地久天长》教学为例。

(一)教学目标设定

学会演唱歌曲,让友谊的暖流在歌声里涌动;在学习中体会合作的意义,学会珍惜身边的陪伴,悄悄筑牢心中的友谊之桥。

(二)教学内容选择

这首经典歌曲的旋律里藏着对友谊的深情,教学中除了教唱,还会轻轻揭开创作背景,让学生在旋律与故事里,更懂友谊的珍贵。

(三)教学方法运用

用一段关于友情的视频开篇,回忆会像小石子,在学生心底漾起涟漪;二声部合唱练习中,彼此的配合会让默契悄悄发芽;讨论 “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时,分享与倾听会让心与心贴得更近。

(四)教学评价优化

自评时,让学生看见自己在合唱里的用心;互评时,真诚的建议会像春风,拂过彼此的成长;教师的评价里,既有对歌声的肯定,也有对那份珍惜友情的温柔鼓励。

这堂课里,学生不仅学会了唱歌,更在旋律里读懂了友谊,合作的温暖与人际的智慧,也悄悄住进了心里。

结语​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音乐课堂,是一场温柔的探索。用恰当的目标、贴心的内容、灵动的方法与温暖的评价,让音乐成为心灵的养分。教师若能用心打磨每一个教学环节,音乐课堂便会成为心灵的栖息地,让每个学生在旋律里收获阳光般的心灵,在成长路上从容绽放。

参考文献

[1]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音乐教学的优化路径 [J]. 张静. 山东教育,2022(42)

[2] 运用电子乐器 APP 打造初中音乐创造性学习课堂 [J]. 金美子 . 基础教育论坛 ,2022(29)

[3] “玩”“动”“创”畅享音乐课堂主旋律——基于教学案例谈核心素养下初中音乐教学体验之道 [J]. 王澜 . 北方音乐 ,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