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辽河流域径流特征的影响分析
孔令昭
通辽市科左中旗水利工程服务中心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 029322
内蒙古辽河流域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东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与水资源供给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导致该区域水循环系统发生显著改变。数据显示,1961-2020 年流域年均气温以 0.34∘C/10 年的速率上升,远超全球平均水平,极端高温事件频率增加 37% 。同期,年降水量呈现“东增西减”的异质性特征,中西部地区降水减少 12%-18% ,而东部局部区域增加 9% 。
一、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辽河流域径流特征的影响存在问题
(一)降水减少与极端降水叠加,径流稳定性下降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内蒙古辽河流域降水格局发生显著改变,表现为总量减少与极端事件频发的双重特征,对径流稳定性构成严峻挑战。1961-2020 年气象数据显示,流域年降水量以每十年 12.3 毫米的速度递减,其中夏秋季降水减少幅度达 18% ,而冬春季节性干旱频率增加 31% 。
(二)温度升高加剧蒸发,水资源可利用量降低
区域增温趋势显著加剧了流域蒸发量,直接削减了水资源可利用量。1980-2020 年辽河流域年平均气温以每十年 0.32% 的速度上升,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气温升高导致潜在蒸发量增加,参考作物腾发量(ET0)年均增幅达 9.8 毫米/十年,其中 6-8 月蒸发高峰期增幅更达 14.2 毫米/十年。
(三)积雪-融雪过程改变,春季径流不确定性增加
气候变暖显著改变了辽河流域的积雪-融雪水文过程,导致春季径流预测难度剧增。监测表明,流域冬季平均气温每十年上升 0.45∘C ,导致最大积雪深度减少 37% ,稳定积雪日数缩短 21 天。
(四)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协同,径流归因复杂化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活动与自然变率的交织作用使得径流变化归因分析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改变了流域产流机制,1990-2020 年耕地面积扩大 18% ,不透水面积增加 32% ,导致地表径流系数从 0.21 升至 0.34。
二、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辽河流域径流特征的适应对策
(一)构建“弹性水资源”管理体系,应对径流波动
内蒙古辽河流域水资源管理面临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剧烈的挑战,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特征。为应对径流波动,构建“弹性水资源”管理体系成为核心策略。该体系通过“气象-水文-用水”耦合预测模型,整合卫星遥感、地面监测与数值模拟技术,实现径流的动态预测。例如,接入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数据,结合 SWAT 分布式水文模型,将径流预测精度提升至 85% ,预见期延长至 30 天,为水资源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在调度层面,打破传统“汛期蓄水、枯期放水”的刚性模式,实施“动态水位控制”。以红山水库为例,通过建立汛期水位动态调整机制,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多蓄水 1.2 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下游灌溉用水压力。同时,完善“跨区域水资源调配”机制,通过辽河-西辽河“双水源”联合调度,实现流域内水资源的时空再分配,提升整体利用效率。
(二)推广“节水增效”技术,缓解水资源压力
辽河流域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粮仓,农业用水占比高达 73% ,但传统大水漫灌模式导致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 0.52,相当于每灌溉 1 立方米水,仅有 0.52 立方米被作物吸收,其余蒸发渗漏。这种粗放用水方式不仅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导致化肥流失率达 35% ,引发土壤板结、地下水污染等次生问题。为此,通辽市构建“工程-农艺-管理”三位一体节水体系,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三)优化“适水型”种植结构,匹配径流变化
辽河流域作为我国北方重要农牧区,年径流量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 85毫米锐减至 47 毫米,传统“水稻-玉米”高耗水种植模式难以为继。通辽市构建“适水型”种植结构调整模型,以作物需水系数、径流承载力为双重约束,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模拟不同情景下水资源供需平衡,科学确定各区域适宜种植规模,走出了一条“以水定地、以水定产”的现代农业转型之路。
基于 GIS 平台,整合流域内 87 个气象站点数据、15 类土壤属性图层,构建“作物需水-土壤墒情-径流补给”耦合模型。模型设定三级约束阈值:一级阈值为作物生理需水底线,如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不低于 600 立方米亩;二级阈值为地下水开采警戒线,确保年开采量不超过补给量的 40% ;三级阈值为生态流量保障线,维持河道基流不低于多年平均流量的 10% 。通过多目标优化算法,生成“红黄绿”三色种植适宜区图谱,为结构调整提供精准导航。
在径流丰沛区,实施“水稻提质增效”计划,推广“控灌 + 旱育稀植”技术。通过干湿交替灌溉、水稻强化栽培,使亩均用水量从 1200 立方米降至 750 立方米,同时配合侧深施肥技术,使氮肥利用率提升至 45% 。某示范区数据显示,节水灌溉使甲烷排放量减少 32% ,实现“节水 .+ 减排”双赢。
在径流短缺区,启动“旱作农业革命”,压缩水稻面积 37 万亩,改种谷子、高粱等耐旱作物。配套全膜覆盖、垄沟种植等集雨保墒技术,使天然降水利用率提升至 65% 。某谷子种植基地应用渗水地膜后,出苗率从 78% 提升至 93% ,亩产突破 400 公斤,较传统种植增收 800 元/亩。在极端干旱年份,配套移动式滴灌设备,利用小流量、高频次灌溉,确保作物关键期需水,实现“旱地水作”的精准调控。
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通过卫星遥感每 3 天获取一次作物长势数据,结合 AI 算法生成变量灌溉处方图。某农场应用该系统后,灌溉用水量减少 28% ,但玉米产量提高 12% ,实现“减水不减产”。在“气候智慧型”示范区,部署微型气象站 58 套、土壤墒情传感器 1200 个,构建作物生长模型,动态调整水肥供给策略。某示范区通过精准调控,使马铃薯商品薯率从 68% 提升至 85% ,水肥成本下降 35% 。
(四)开展“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协同归因,精准施策
辽河流域径流变化是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需构建“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协同归因模型,分离二者的相对贡献率。基于 Budyko水热耦合平衡理论,结合 SWAT 模型模拟发现,1980-2020 年流域径流量减少的 63% 由气候变化导致,其中降水减少贡献 41% ,潜在蒸发增加贡献22% ;人类活动贡献 37% ,其中水土保持工程拦截径流 18% ,地下水开采导致基流减少 12% ,水库建设改变产流过程 7% 。归因分析为精准施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针对气候变化,需建设“海绵流域”,通过植被恢复、梯田建设、淤地坝工程等,增强流域蓄水能力;针对人类活动,需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将地下水开采量从 12 亿立方米/年压减至 8.5 亿立方米/年,并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三、结论
气候变化导致内蒙古辽河流域径流时空分布深刻变化,构建“弹性水资源”管理体系、推广“节水增效”技术、优化“适水型”种植结构、开展“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协同归因,成为适应径流变化的四大路径。未来,需加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研发低成本节水技术,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国家标准,为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博,魏学.内蒙古东部气候年景等级与粮食产量丰歉的关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5,53(08):209-212.
[2]孙振宇,刘海新,王晓.内蒙古植被动态格局及其对气候的非对称响应[J].山东林业科技,2025,55(02):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