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本土之声,世界之韵 探索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与保护

作者

方馨 谢宇航 黎洪波 段阿盟 窦童 朵芯玉

塔里木大学 新疆 阿拉尔 843300

前言

全球化浪潮席卷下,互联网、贸易、旅游等使得不同的文化进行广泛传播,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性物质世界,促进了文化间的交流融合。但在热闹的背后,本土文化保护的严峻形势令人堪忧。本土文化是民族或地区长期积淀的智慧的凝结,以兵团文化为例,其中孕育的兵团精神、老兵精神、戍边精神和老军垦人艰苦奋斗精神,是兵团人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为国家稳定发展和维护祖国统一、边疆繁荣做出的极大贡献。但是在时代变迁、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被忽视或淡忘兵团红色精神文化,年轻人不知为甚。挖掘被历史迷雾覆盖的零碎细节,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筑牢本土文化保护传承的基础。

1 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1.1 调查目的

了解当代青年学生对老兵精神、兵团文化的认知程度,挖掘老兵精神在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价值,进一步掌握青年学子了解红色精神文化的途径,加强青年学子对历史的关注与尊敬。

1.2 调查思路

1.2.1 明确调查的具体目标

设计一份包含选择、提问等多种形式的调查问卷。内容将涵盖兵团精神文化内涵、文化传播途径的选择等方面。

1.2.2 确定调查样本

主要为不同年级、专业的大学生,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1.2.3 实施调查

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收集调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

1.3调查方法

1.3.1结合定量与定性方法

定量分析通过统计数据、问卷调查等方式量化评估文化传播范围和本土文化认知度,提供直观数据支持。定性分析则通过访谈、案例研究进行深入探讨。以老兵精神为例,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众认知,通过访谈和实地走访了解其传承现状,从而为文化保护提供多角度支持。

2.新疆本土红色文化的推行现状分析

此次调查选择在线下及线上网络问卷采取多层次分层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共发放了约240份问卷(包含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0份,回收率达80%以上,且调查对象年龄比例、职业比例、性别比例合适,因此该调查问卷能够代表大部分群众的观点,以下选取典型问卷样本做研究参考,主要从新疆本土红色文化政策的推行现状、多渠道网络宣传的前瞻性影响分析、新疆本土红色文化推行面临的困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新疆本土红色文化政策的推行现状

此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新疆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明确了新疆红色本土文化发展方向,为进一步验证塔里木大学及周边居民对国家政策的执行力,开展调研。

2.2 多渠道网络宣传的前瞻性影响分析

多渠道网络宣传在传播新疆红色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为了确保网络宣传的准确性和深度,相关机构需要加强对宣传内容的审核和管理,与此同时,需要注重提升网络宣传的互动性和参与性,通过线上互动、线下体验等方式,增强公众对红色文化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此外,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宣传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便及时调整宣传策略,提高宣传效果。

2.3 新疆本土红色文化推行面临的困境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不均衡是制约新疆红色文化推行的又一困境,红色文化要实现区域间合作和交流,共享互补;可以创新红色文化产品形式和内容,增加红色文化产品的生动性和互动性,满足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为解决红色文化受众群体的问题,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度,周边高校要开展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活动,增强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3.影响因素分析

3.1整体评价

全球化促进了文化传播的多样化和广泛度,文化传播渠道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技术的出现给予了跨国界文化交流的便利,文化同质化风险增加,强势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缺乏传播资源和渠道的本土文化边缘化。例如,承载着民族记忆的老兵精神难免在文化传播的碎片化、社会关注度不高的现状下,缺乏传承动力和资源支撑。

3.2结果分析与总结

3.2.1信息渠道局限性

固然传播渠道多样,但是传播渠道过多,本土文化声音被淹没,老兵精神在互联网传播中碎片化的信息使大众无法对老兵精神有更深入的了解,本土文化传播需要更有效的渠道

3.2.2教育体系不足

文化教育对文化传播及保护起到了极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教育体系缺少对本土文化的系统教育,尤其是缺少对兵团精神的文化教育,使得大众仅止于对兵团精神的表面认识,缺乏有效解读机制。

3.2.3社会关注度不足

社会对本土文化的关注度会影响本土文化的传播与保护,兵团精神由于社会关注度不高,参与度不高,与媒体的本土文化传播与报道能力较低有关。

3.2.4文化自身吸引力

本土文化吸引力是本土文化传播与保护的关键所在。兵团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历史和文化内蕴,一旦无法充分展现其吸引力,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竞争中将会失去竞争力。

4.对策建议

4.1深入挖掘,分而治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首先应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通过我们团队走访,我们逐步明确了老兵精神、老军垦人的传承精神以及边境警务站工作人员的守护精神等许多红色精神。因此,我们要分别提炼每一个红色精神的内核,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通过故事化、案例化的方式,让每一种精神都能独立发声,展现其独特价值。

4.2创新传播,因地制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传播方式上,我们要创新思维,依托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针对不同的群体提出个性化的传播策略例如,对老兵精神可以与历史纪录片有机结合,老军垦人的传承精神可以通过一个真实的技术推广活动的来展示,边境警务站工作人员的守护精神可以通过故事录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等等。新媒体平台的活跃度是传统媒体的50%,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传播空间。

4.3教育引导,潜移默化

“润物细无声。”教育是文化的传承方式。在教育的形式中可以加入红色文化教育,例如红色讲堂、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据教育部门的数据显示80%的学生都表示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后,增加了民族的自豪感。所以我们要多渠道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让红色精神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

5 总结与期望

在全球化浪潮中,进行兵团文化的保护传播,走访老兵,收集珍贵的一手材料,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用这些素材,准备宣传资料,在各个平台广发新闻稿,大量传播兵团精神、老兵精神、戍边精神、老军垦人精神,通过这些举措,更多人关注兵团文化,促使大家对本土文化的热爱意识和传承意识增强,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意义非凡 我们要“三管齐下”,一是要把红色文化的多元性进行进一步挖掘,二是把传播的手段进行创新,三是教育引导要跟上,确保红色文化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仍然能进行保护和传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接下来,我们仍然希望可以将传播效果做到更进一步。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更深入的挖掘,根据时代的需要创作更多的文化产品,如纪录片、文艺演出,让兵团文化走进更多的生活;同时积极与社区及学校进行联系,传播兵团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培养青年学子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以及自豪,使兵团文化不断注入新的力量,不断提升其在世界中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吴高峰《大数据技术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中的应用》[J]市场周刊,2025-01-10

[2]郭树青《新媒体技术在新闻采编中的应用探讨》[J]新闻文化建设,2024-12-28

[3]罗柳宁、江涛、赵海鑫《红色文化符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之维》[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25-01-15

[4]易滢滢、禹登科《红色文化氛围中敬畏情绪和国家认同对游客行为意向的影响》[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