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科教融合背景下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的实践

作者

王占江 刘亚 王叶

齐鲁工业大学 济南 250000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创业实践越来越成为培养大学生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齐鲁工业大学大胆实践,积极创新,形成了具有工大特色的 “1236攀登新高峰行动”职业生涯育人模式和“12345”就业工作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不断提升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的实践研究,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和自主就业创业的现实需求。

关键字:职业发展规划;职业发展教育实践;就业创业指导;就业观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聚焦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伴随着专业扩招,社会发展在近几年越发显著,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亟待改变和提升,以适应高校毕业生实际、专业实际、院校地域实际情况等。通过以上的改变和提升,进一步增强大学生自我定位、自我提升、从而在实际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就业创业的选择上有较为清晰的目标。笔者依据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科教融合阶段,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模式的创新和实践出发,着力解决工科高校慢就业和缓就业等突出问题。

1.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实践

1.1.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的现状分析

职业发展规划对大学生的未来职业方向选择、身份角色定位、个人大学四年如何安排时间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目前大学生仍然在毕业时出现慢就业缓就业等情况,深度分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1.1.1学生方面

大学生对职业发展规划教育认识不足,对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必修课程存在应付、拖延,只是为了获得必修学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内容不重视、不感兴趣、且通常这门课程在大一上学期开设,学生普遍认为职业规划和选择离自己还很远,不能理解生涯规划对自己职业探索、选择、乃至就业创业有什么帮助。同时由于刚上大学,缺乏对自己的合理定位和客观分析,从而不能明确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偏好,可能对自身所学专业未来职业发展前景也不清楚,或是所学专业并非自己喜欢的。在此基础之上,缺少就业市场等外部信息的获得,缺乏对真实职场认识和了解,对自身能力与职场要求存在认知偏差,长时间在大学环境中生活学习,缺乏实际职场的体验经历,从而造成无法对职业方向进行选择,陷入迷茫焦虑等情绪中[2]。

1.1.1.学校方面

学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方面,片面要求课业、理论学习等,从而使得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直观、真实的认识,同时大一上学期开课,距离学生毕业就业时间跨度长,离真实的就业市场还有一定差异,同时课程设置属于公共必修课,缺乏对专业本身的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因此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在授课教师配置方面,大多数为一线辅导员、学生工作人员,对职业生涯教育缺乏知识储备,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1.1.2.社会方面

专业选择方面,学生更多的听从家长等人的意见建议,缺少自主选择权,因此在专业学习,职业规划上缺乏主动性,更多受到传统的就业观影响,在山东省内,社会普遍接受学生考研深造、考公务员、事业编等稳定、社会认可度相对较高的工作,因此造成部分岗位,人满为患,加剧竞争;部分岗位,无人问津,急需人才。

1.2.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的实践

1.2.1.学生方面

针对不同专业,进行分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同时针对不同学生,进行1对1的个性化职业发展规划教育与指导,激发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真正主动的认识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同时增加学生对真实的就业市场了解程度,通过日常实习见习、开展以“名企进校园”“大学生职业发展论坛”“职场大咖分享会”“生涯启航”“海外就业分享会”“职面未来”“创青春创未来”等系列品牌活动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大赛、模拟面试大赛、就业创业主题辩论赛等品牌赛事为基础的分类指导活动,让学生对职场、专业领域企业等有较为理性清晰地认识。

1.2.2.学校方面

学校方面近年来坚持贯彻实施“1236攀登计划”,不断提升学生职业认知,激发学生的生涯行动内在动力,提升就业择业方面的竞争力,促进他们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提高学生应对求职中挫折和困境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创业政策、法规,进行创业项目和计划书的诊断和甄别。采用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手段,从2017年3月至今,累计完成2000余次个体咨询服务,累计完成1000余次团体辅导[3]。

1.2.3. 社会方面

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一方面通过校院和就业指导中心及各二级学部学院的访企拓岗,与相关专业的学部学院签订就业育人实习基地等合作协议,加强学生们对相关专业生产实践环节的实习见习,增强对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直观体验,另一方面,采取邀请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知名校友等来校院做宣讲会、招聘会、分享会等,为大学生提供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更具有全面性、广泛性,针对性。

2.就业创业现状分析及指导实践

2.1.就业创业现状分析

2.1.1. 学生方面

从表一可以看出,近五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是逐年递增的。从表二可以看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近五年毕业生人数也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

学生数量的增加,引发对就业岗位的大量需求,由于新兴的企业或产业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的数量,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毕业生人数,导致在部分专业,部分行业领域,竞争日益激烈。

学生缺少对自己所学专业就业创业情况的了解,不能把所学专业知识同相关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出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不匹配,岗位要求同个人专业技能不匹配等情况,专业兴趣不足,专业就业范围广,缺乏有效行动和深耕,导致自己临近毕业也无法找到就业创业方向,学生缺乏对客观真实的自我定位,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就业偏好等缺乏深入的了解,叶公好龙,浅尝辄止,缺乏必要的行动经历和实习经验。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等问题上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对职业选择,就业岗位认识不足,综合素质能力不足,比如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等其次缺乏有目标的练习和培训。对职业发展认识不够,缺乏职业岗位等的判断分析,仓促选择就业,有的追随大流考研升学,甚至花费两年三年时间;有的盲目选择考公考编,热衷于国家公务员、各省市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选调生考试等,耗时耗力;有的仓促草率选择工作,缺乏对行业发展,工作的了解,从而陷入迷茫。对就业市场认识不清、了解不足,对直接就业存在逃避心态,就业意愿较低,同时对初次就业的期望值较高,但是现实就业市场与学生期望差距过大,从而导致慢就业缓就业现象发生。

2.1.2.学校方面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大一开设,《就业创业教育》课程在大三开设,而通常与其他专业课程冲突,且这个时间段,学生没有就业的紧迫性,因此不够重视。在就业创业方面存在学校投入多,但学生收获少的情况,缺乏专业性相关的,以及有针对性的相关活动,同时缺少充足的市场信息,学生在校招过程中,存在走马观花,求职意愿不明确,摇摆不定,企业宣传信息与学生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就业创业无法做到覆盖每一位学生,缺乏必要的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求职面试等方面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精准个性化指导,同时无法做到有效的就业追踪调查,缺乏对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指导的连续性[4]。

2.1.3.社会方面

社会上流行的就业观念过于理想化和功利化,公务员,事业编等稳定工作岗位,才是好工作,备受学生青睐。一些学生盲目跟风,造成其慢就业、缓就业现象的出现。学生家长对就业岗位的选择过分关注薪资和福利,缺少长远性,发展性的眼光,对新兴市场的工作岗位存在固有刻板印象,损害了学生就业的积极性。

企业在技术升级,产品研发,生产加工的岗位要求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标准”“高水平”忽视了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造成曲高和寡,迟迟找不到适合岗位的人才。同时招聘时,地域上存在较大差距,在偏远地区,农村地区等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而在一线省会等大城市,则出现了人才过剩的情况。

2.2.就业创业指导实践

2.2.1.学生方面

提高学生的对就业创业的认识,从大一新生入学教育中,就加入相关教育,让学生刚上大学就建立起来专业-就业-职业选择的意识,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与专业发展方向,明确自身定位,统筹专业发展,找到自我发展提高的路径,尽快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从而提前建立就业创业观念,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创业做准备。

2.2.2.学校方面

学校在就业创业方面,首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在第一课堂方面,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为例,采用2+N的模式,即开设两门公共必修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同时开设N门选修课,如《考研与就业》、《求职技巧》等通选课。在第二课堂方面,采用讲座分享会和各种竞赛的举办,吸引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加就业创业的认识和兴趣,提供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孵化学生创业项目。加强学生对就业创业的体验和经历,以自身实际出发,找到自身就业创业的难点,痛点,提高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职场胜任力,同时通过第二课堂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发展情况,找到行业发展的真实需求,核心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2.3.社会方面

进一步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发挥企业就业育人实践基地的作用,让企业参与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全过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校企合作的项目当中,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行业发展现状。通过实习、见习等方式让学生就业创业生动化、具象化,进一步帮助学生精准量化自身发展的进度[5]。

人力资源等相关政府部门,更加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因地制宜的制定更具可操作性的就业创业的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等,进一步打击就业创业中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保障毕业生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3.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竞争,就业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需要学生、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帮助和支持。

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以“服务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1236攀登新高峰行动计划”和12345就业工作机制为抓手,努力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和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 夏芳, 基于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路径探析. 大众文艺, 2024(12): 第176-178页.

[2]. 韦应莉与张娅,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对策研究. 现代商贸工业, 2024. 45(15): 第257-259页.

[3]. 邵丰, 刘泽东与刘龙, 齐鲁工业大学“12345”就业工作模式探究. 学园, 2018. 11(36): 第40-41页.

[4]. 于新等, 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以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 7(09): 第39-42页.

[5]. 邢慧与吴佳璇, 精准化视域下理工科大学生学业表现对其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某高校本科生为例. 西部学刊, 2024(14): 第112-115页.

作者简介:王占江(1994-08-),男,汉族,黑龙江穆棱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