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融合路径研究

作者

赵华

山东协和学院 基础部 教师

摘要:体育课程作为大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强健学生体魄、培养运动技能的任务,又在立德树人、塑造学生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从课程思政的战略意义出发,深入探讨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分析当前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优化措施。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再定位、教学内容的深挖、教学方式的创新和评价机制的完善,体育课程能够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实现德育与体育的有机统一。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思政不仅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体育课程;课程思政;融合路径;大学生发展

引言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体育课程因其鲜明的实践性、情境性与群体性,具备天然的思政教育优势。体育课堂不仅是培养学生体能与技能的场所,更是锻炼意志品质、强化团队合作、培育爱国精神的重要阵地。然而,当前许多高校在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过程中,仍存在理念淡化、内容流于形式、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使得体育的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因此,如何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索科学有效的融合路径,已成为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结合体育学科特征和大学生群体特点,分析融合的内在逻辑,梳理现实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路径与对策,以期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育人质量提升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一、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价值与必要性

体育课程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思政教育功能。从价值层面来看,体育活动本身蕴含着规则意识、公平竞争、坚韧不拔等精神内涵,这些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价值观塑造高度契合。通过将体育运动与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在运动实践中强化价值认同,提升综合素养。从教育发展的角度看,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多元,单纯依靠传统课堂传授已难以满足他们的思想政治需求。体育课程因其鲜明的实践性与生活化特征,为思政教育的润物细无声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国家教育政策对课程思政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必须在所有课程中落实育人功能,而体育课程恰好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效平台。因此,体育课程思政融合既是顺应教育改革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路径。

二、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已开始在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但整体水平仍存在不足。一方面,课程目标设定不够明确,体育教师更关注学生的体能训练与运动技能,而忽视了思政育人的深层目标,导致课程思政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教学内容挖掘不够深入,部分教师仅在课堂上加入零散的口号式教育,缺乏对体育项目背后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的系统分析,使思政教育显得形式化。此外,在教学方式上,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的“训练+比赛”模式,缺乏通过讨论、案例、情境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的有效路径,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力。更为突出的问题在于评价机制单一,体育成绩往往只依赖于体能指标与技术表现,缺少对学生价值观、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考察,导致思政育人成效难以全面体现。这些问题反映出体育课程思政融合尚处于探索阶段,亟需在理念更新、方法创新和制度保障上进行系统优化。

三、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整合

体育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各类体育项目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首先,应从体育运动的规则与规范中引导学生理解法治精神和规则意识,如通过篮球、足球等集体项目强调公平竞争和团队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守纪与责任感。其次,应挖掘体育项目所承载的文化元素与历史故事,例如在武术、太极拳教学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在田径项目中结合奥运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再次,应在课堂中结合时事与社会发展,引导学生理解体育强国战略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从而将体育学习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教师在整合思政元素时,应注重将其自然融入教学过程,而非生硬灌输,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形成价值认同。此外,还需通过跨学科整合,将体育与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内容相结合,增强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四、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融合的路径探索

实现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在教学理念、方法与机制上进行全面创新。首先,应在课程目标中突出思政导向,明确体育不仅是体能训练,更是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渠道。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设定德育目标,与技能目标并重。其次,应改革教学方法,注重互动性与体验性。例如,通过项目制学习让学生承担小组任务,在协作完成运动挑战的过程中感悟集体主义精神;通过角色扮演与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员的奋斗精神与国家荣誉感。再次,应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纳入考核指标,实现全面育人。此外,还应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利用智慧课堂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增强课程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学校层面应为体育教师提供系统培训,提升他们的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承担育人任务。只有在理念、内容、方法与机制上协同发力,才能真正推动体育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

五、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融合的保障机制

体育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制度与环境的支持。高校应建立健全的顶层设计,将体育课程思政纳入整体育人体系,形成党委领导、部门协同、教师主体、学生参与的良好格局。政策上应出台明确的考核与激励措施,将体育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贡献纳入职称评定与绩效考核,激发其积极性。在资源配置上,应加大对体育课程建设的投入,完善场地设施,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同时,应推动校企合作、校际交流,为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在社会支持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志愿服务、社区体育活动等方式,将课堂学习延伸到社会实践中,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强化价值观。此外,应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培养与发展,通过定期培训、研讨交流和观摩学习,不断提升其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结论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融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通过目标定位的优化、教学内容的深挖、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制度机制的保障,体育课程能够实现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的双重功能。实践表明,体育课程不仅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未来,高校应继续深化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推动信息化手段与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的体育育人体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芝琳.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健身操课程项目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N].市场信息报,2025-07-21(014).DOI:10.28676/n.cnki.nscxx.2025.000391.

[2]肖波,蒋建琼.地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内生式转换路径研究[J].体育视野,2025,(13):73-76.

[3]余静,周羽.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以彝族达体舞为例[C]//四川省体育科学学会,四川省学生体育艺术协会,四川省排球协会.2025第三届四川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报告会论文集(1).成都体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2025:947-950.DOI:10.26914/c.cnkihy.2025.029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