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音乐课程中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

吴剑虹

凤城市职业教育中心 118100

引言

中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音乐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肩负着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艺术实践力与创新思维的重任。当前,传统教学存在重技能轻素养、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对职业人才的综合要求。基于此,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模式,成为中职音乐课程改革的关键切入点。

一、中职音乐课程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的价值

首先,通过核心素养培育,助力学生同步提升艺术技能与综合素养,精准对接文化产业对“技能 + 素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学生职业发展筑牢基础。其次,突破了传统“教师主导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模式,通过多元化实践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鉴赏、创作、表演等全流程学习,深度激发自主探究意识与学习内驱力。最后,在中职音乐教学中有机融合传统民族音乐精髓(如民歌、戏曲元素)与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在文化感知中厚植自信,在跨界融合中培育创新思维,实现音乐文化的活态传承与时代创新。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中职音乐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念滞后

部分教师仍固守以技能考级为核心的教学导向,过度聚焦知识点传授与应试训练,忽视对学生情感体验、文化认知及价值观的培养。这种“重技能轻素养”的理念导致课堂缺乏人文关怀与艺术感染力,学生仅能停留于表层知识学习,难以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内核,阻碍了艺术审美能力与深层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课堂多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单向灌输模式,教学手段局限于口头讲授与肢体示范,信息化技术(如多媒体资源、虚拟演奏平台)与跨界融合教学(如音乐与舞蹈、文学、美术的联动)应用不足。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方法难以契合中职学生活泼好动、具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低落,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极大限制。

(三)评价体系失衡

现有评价体系过度侧重演唱、演奏等技能考核,缺乏对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达、合作创新等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评价维度的片面性使得评价结果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长轨迹,难以发挥评价对素养培养的导向与激励作用,甚至可能误导学生形成“唯技能论”的学习观念,忽视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核心素养导向的中职音乐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确立素养培养目标

首先,树立“全人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技能传授局限,将音乐教学重心转向核心素养培育,聚焦学生情感体验、价值观塑造与职业能力发展的有机融合。例如,在声乐教学中,除发声技巧训练外,增设作品情感分析环节,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歌词意境、剖析旋律情感走向,通过角色扮演、情感共鸣等方式提升艺术表达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实现从“技术模仿”到“艺术创造”的跨越。

其次,深化课程思政融入,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思政元素,通过红色经典赏析(如《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借助民族音乐文化解读(如京剧唱腔、江南丝竹、蒙古族长调等)增强文化认同。例如,在民歌教学中,结合地域文化背景讲解民歌的起源与发展,组织学生学唱地方民谣,使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活课堂生态

首先,开展情境化沉浸式教学,依托多媒体技术(如 VR 虚拟舞台、3D 音频技术)创设多元化音乐情境:通过高清视频还原维也纳金色大厅音乐会现场,搭配环绕音效让学生沉浸式感受古典音乐的庄重典雅;围绕“社区公益演出”“校园文化节”等职业场景设计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在模拟真实情境中完成曲目选择、舞台调度、观众互动等实践,提升音乐技能与职业场景适配能力。

其次,以“校园音乐节策划”“原创音乐剧编排”“非遗音乐数字化传播”等真实项目为载体,组织学生分组完成调研、策划、执行、展示全流程任务。例如,在“民族音乐进校园”项目中,学生需分工完成传统乐器资料收集、改编民族乐曲、设计舞台表演形式等工作,通过团队协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沟通能力与责任意识。

最后,打破学科壁垒,构建“音乐 + ”教学体系:将音乐与舞蹈结合,开展“乐舞融合”创编活动;与美术联动,通过“听乐绘影”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音乐情绪;与文学结合,组织“诗词谱曲”创作实践。例如,在古典音乐鉴赏课中,同步赏析同主题绘画作品(如德彪西《月光》与莫奈同名画作),引导学生从视觉与听觉双重维度感知艺术通感,拓宽审美视野。

(三)优化评价体系,聚焦素养发展

首先,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建立“教师评价 +: 学生自评 + 小组互评 行业评价”的立体评价机制。在合唱教学评价中,学生需从音准节奏(30% )、情感表达( 30% )、团队协作( 40% )三个维度进行自评与互评,教师结合课堂表现与展演效果综合打分,同时邀请行业专家(如合唱团指挥、演出策划人)对舞台表现力、职业规范性等维度进行点评,提升评价的专业性与全面性。

其次,强化过程性评价导向,开发“音乐素养成长档案”,动态记录学生课堂参与度(如小组讨论发言次数、即兴创编表现)、练习态度(如课后练习时长、乐谱标注细致度)、合作能力(如项目分工完成质量、团队冲突解决能力)等过程性数据。通过阶段性成长分析报告,及时反馈学生素养发展短板,引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弱化“一考定优劣”的结果性评价模式。

四、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模式的实践保障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组织教师参与“音乐核心素养与教学创新”专题研讨会、工作坊,通过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深化教师对审美感知、艺术表现等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掌握素养导向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法。例如,围绕“如何在器乐教学中渗透文化理解”开展主题研修,通过跨学科教学设计案例分享,提升教师整合素养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能力。

(二)完善教学资源供给

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如地方戏曲、民间音乐)与职业岗位需求,编写融合本土音乐元素与职业场景的校本教材。例如,针对戏曲文化传承需求,开发《地方戏曲音乐赏析与实践》教材,收录本土剧种的经典唱段、乐器介绍及舞台表演规范;针对演艺行业需求,编写《商业演出策划与执行实务》教材,融入演出流程设计、客户沟通技巧等案例。

(三)强化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与剧院、文化传播公司、艺术培训机构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展“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培养项目。学生通过参与真实演出项目(如剧场歌剧伴奏、社区文艺汇演策划),在行业导师指导下完成从“技能训练”到“职业实践”的转化。例如,与地方交响乐团合作开展“跟团实训”,学生全程参与乐团排练、演出,亲身体验职业乐手的工作流程与素养要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导向的中职音乐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与艺术人才培养需求的双重回应。通过理念革新、方法创新与评价优化,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与职业竞争力,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技能 + 素养”双优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明.职业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2]王芳.中职音乐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研究[J].艺术教育研究,2022(5):124-126.

[3]李华.核心素养视角下音乐教学模式重构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2):89-92.

作者简介:吴剑虹,1974 年 6 月,女,蒙古族,辽宁凤城,本科,高级讲师,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