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 学- 评一体化驱动下初中数学跨学科分层作业设计

作者

翟方瑞

长春市回族中学

引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 - 学 - 评一体化已经成为了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重要理念。初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不光需要注重知识技能传授还应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能力提升。传统数学作业往往存在单一性、封闭性问题很难适应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本文通过教 - 学 - 评一体化理念引领,结合跨学科教育思想,建立一个分层作业设计框架,旨在实现作业功能最大化,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机制,优化初中数学跨学科分层作业体系

教学评一体化机制构建是优化初中数学跨学科分层作业体系基础。需确立一体化设计理念,将教学目标、学习过程与评价标准融为一体,实现三者相互贯通。教学目标应涵盖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学习过程设计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评价标准则应关注全过程性与多元化。构建跨学科分层作业设计框架,包括学科内容整合、难度梯度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等方面。

通过横向联结数学与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知识点,纵向设置基础型、提高型与拓展型三级难度,形成立体化作业结构。明确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重角色定位,发挥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双重积极性。建立作业资源库,包含跨学科情境素材、分层作业题库与评价工具集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

二、融合学科知识核心要素,设计初中数学跨学科分层作业内容

教师应首先明确各学科核心概念与关键能力,找出学科间知识联结点,构建知识网络。此过程需整合学科内在联系,打破学科壁垒,形成知识整体观。创设真实情境作为作业载体,将抽象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应用场景,增强学习意义感。按认知水平进行分层设计:基础层注重基本概念理解与基础技能掌握,采用结构化任务;提高层侧重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培养,设计半开放性问题;拓展层强调创新思维与综合素养提升,提供开放性研究任务。作业形式应多样化,包括计算解题、实验探究、模型构建、项目研究等,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需求。作业设计需注重思维层级递进,从知识记忆、理解应用到分析评价、创造创新,实现认知能力螺旋上升。通过知识重组与融合,既让学生掌握数学工具性价值又理解其人文性内涵,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以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正数和负数为例,构建跨学科分层作业可融合物理、历史、地理等多学科元素。基础层设计气温变化计算题,如某城市一天温度从零下 5℃升至 8℃,又降至零下 3℃,请计算全天温度变化量,使学生理解正负数基本运算;提高层设计物理情境问题,如小明搭乘电梯从地上 6 层下行至地下 2 层,又上行至地上 10 层,绘制其位移变化图并分析正负表示意义,引导学生将正负数与物理位移、方向概念联结;拓展层则设计历史探究任务,如查阅中国古代与西方计数体系发展史,比较不同文明对负数认识过程,探讨文化背景对数学思维影响。同时可创设地理情境,以海平面为参照设计地形高度问题;创设金融情境,以收支平衡为背景设计资金流动问题。作业实施采取递进方式,先完成基础题目巩固概念再通过提高层题目拓展应用场景,最后开展拓展层研究性学习。通过此种跨学科分层设计,学生不仅掌握正负数运算技能,更理解其在多学科领域应用价值,形成数学与现实世界连接认识。

三、创新作业实施反馈路径,提升初中数学跨学科分层作业质量

教师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结合自评、互评以及师评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们的完成过程与结果。自评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互评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能力,师评则提供专业指导与建议。教师还应该建立一个即时反馈机制,其中可以包括课堂反馈、网络平台反馈与面对面辅导,确保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状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智能作业系统、教学应用程序等,实现作业提交、批改、反馈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实施个性化地指导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差异化反馈与辅导。对基础层的学生重点关注知识漏洞,采用示范引导,对提高层的学生应该注重思路拓展采用点拨启发,对拓展层的学生侧重思维深化,采用探讨交流。

以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数轴为例,创新反馈路径可实现作业质量全面提升。课前采用网络预习测评,学生完成数轴基本概念理解测试,系统自动生成知识图谱,教师据此调整教学计划;课中针对数轴分层作业设计交互式反馈环节,基础层学生完成数轴上点位置标注任务后,通过小组互评发现常见错误,教师巡视指导。提高层学生解决数轴上距离计算问题时,采用思考—交流—展示—点评模式,每组推选代表展示解题思路,全班共同评议,教师适时引导。拓展层学生完成跨学科任务如设计一条历史时间轴,标注重要历史事件并分析其间隔规律,采用项目汇报形式进行展示与评价。课后借助智能平台实现作业即交即评,学生上传解题过程,系统自动识别解题步骤正误并给出针对性反馈。同时建立问题诊断—方案制定—跟踪辅导—成效评估闭环反馈机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专属辅导方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反馈体系构建,实现对数轴概念学习全过程监控与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自身需求反馈与支持。

结论:构建完整教学评一体化机制是优化作业体系前提,融合学科知识核心要素是设计作业内容核心,创新作业实施反馈路径是提升作业质量关键。通过三者有机结合,形成目标引领- 内容支撑- 过程保障完整设计框架。实践证明,该作业设计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培养跨学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兴趣。未来应进一步细化不同学科知识融合路径,完善分层标准与评价指标,拓展信息技术支持手段,推动作业设计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姜孟鸿 , 韩良芬 , 范连众 . 基于教—学—评—致性的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 [J]. 辽宁教育 ,2024(15):48-50.

[2] 任 智 翠 . 初 中 数 学 分 层 作 业 设 计 初 探 [J]. 课 堂 内 外( 高 中版),2024(34):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