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乌蒙山区深切峡谷桥隧群工程地质超前预报与动态管理技术研究

作者

赵大伟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650041

一、引言

乌蒙山区地形起伏大,深切峡谷纵横交错,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带、岩溶发育等不良地质问题突出。在此区域建设桥隧群,面临着诸如隧道塌方、桥梁基础失稳等诸多风险。工程地质超前预报能够提前掌握施工前方的地质情况,为施工方案调整提供依据;动态管理技术则可根据预报结果和施工过程中的实际地质变化,及时优化施工策略。因此,开展乌蒙山区深切峡谷桥隧群工程地质超前预报与动态管理技术研究,对保障工程安全、质量和进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乌蒙山区深切峡谷桥隧群工程地质特点

2.1 地形地貌

乌蒙山区受新构造运动强烈影响,形成典型的深切峡谷地貌,平均海拔在 1500-2800 米之间,部分区域相对高差达 1200 米以上。峡谷谷坡坡度普遍超过 60 °,局部近乎直立,坡面多由陡崖、倒悬岩腔构成。例如牛栏江峡谷段,两岸岩壁垂直高度达 500-800 米,水平距离不足 300 米,这种地形导致桥梁建设需采用大跨度悬索桥或高墩连续刚构桥型。以某跨江大桥为例,主墩基础设计高度达 180 米,需承受自重荷载、车辆活载及峡谷强风产生的水平推力,施工过程中需应对高空作业、深基坑支护等复杂难题。

隧道工程面临的地形挑战同样严峻,大量隧道穿越山脊线,平均埋深超过 500 米,部分段落达 800 米以上。高地应力作用下,硬岩掘进易产生岩爆现象,软岩地段则可能出现大变形。如乌蒙 3 号隧道在埋深 650 米处,实测最大水平主应力达 28MPa,施工中多次发生岩爆,导致开挖面岩体弹射、支护结构受损,严重影响施工进度与安全。

2.2 地层岩性

乌蒙山区地层发育齐全,从寒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岩性呈现“软硬相间、岩溶与非岩溶互层”特征。三叠系飞仙关组紫红色泥岩、页岩分布广泛,该类岩体天然含水率达 25-30% ,遇水后软化系数降至 0.3-0.5,隧道开挖后易发生滑塌、塑性变形。在页岩地段施工时,常出现初期支护变形侵限问题,某隧道页岩段累计换拱长度达 120 米,导致工期延误 45 天。

石炭-二叠系灰岩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暗河、溶蚀裂隙相互连通。某隧道施工中揭露一处大型溶洞,洞高 15 米、宽 20 米,充填大量软塑状黏土,处理过程中采用钢桁架支撑、混凝土回填等综合措施,工程费用增加 800 余万元。而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虽强度较高(单轴抗压强度80-120MPa),但柱状节理发育,完整性差,爆破开挖时易产生超挖、掉块现象,增加支护成本。

2.3 地质构造

区域内受北东向、北西向构造体系叠加影响,断裂带密度达每平方公里 0.8-1.2 条,以小江断裂带、垭都-紫云断裂带最为典型。断裂破碎带宽5-30 米,主要由断层角砾岩、糜棱岩组成,岩体完整性指数小于 0.3,透水性强。某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时,单日涌水量达 3200m3/d ,引发掌子面坍塌,造成人员被困险情。

在桥梁基础施工中,断层错动导致的不均匀沉降问题突出。某桥墩基础下方存在隐伏断层,施工完成后半年内,基础差异沉降达 12cm ,超出规范允许值(5cm),被迫采用桩底注浆加固、增设桩基托换等措施。此外,构造应力集中区域易形成高压富水区,隧道开挖时可能发生突水突泥灾害,某隧道施工中遭遇承压水突涌,瞬时流量达 800m3/h ,携带大量泥砂导致设备掩埋,直接经济损失超 500 万元。

三、工程地质超前预报技术

3.1 地质雷达

地质雷达利用高频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通过分析反射波的时间、振幅和相位等信息,推断地下地质结构和不良地质体的分布。在乌蒙

山区隧道施工中,地质雷达可有效探测掌子面前方的岩层分层、裂隙发育情况以及小型溶洞等。其探测距离一般在 10-30 米,具有操作简便、探测速度快、成果直观等优点,但对深部地质情况的探测效果较差。

3.2TSP 地震波探测

TSP 地震波探测是通过在隧道壁上布置一系列爆破点,激发地震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波阻抗差异界面时会发生反射。通过接收和分析反射波信号,可推断掌子面前方 100-300 米范围内的地质构造、岩性变化等情况。该技术适用于长距离地质超前预报,能够提供宏观的地质信息,但对小型地质异常体的分辨率较低。

3.3 超前钻探

超前钻探是直接获取掌子面前方岩芯的一种预报方法,通过对岩芯的分析,可准确了解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裂隙发育程度、地下水情况等。虽然超前钻探能够提供最为直观和准确的地质信息,但探测效率较低,成本较高,且对施工进度有一定影响。

3.4 综合超前预报技术

单一的超前预报技术往往存在局限性,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可实现优势互补。在乌蒙山区桥隧群工程中,通常采用“长距离预报(TSP 地震波探测) + 中距离预报(地质雷达)+近距离验证(超前钻探)”的综合预报模式。先利用 TSP 地震波探测进行宏观地质情况预判,再通过地质雷达对重点区域进行详细探测,最后利用超前钻探对异常区域进行验证,从而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工程地质动态管理技术

4.1 数据采集与整合

建立多源数据采集系统,包括超前预报数据、施工监测数据(如隧道收敛位移、拱顶下沉监测数据,桥梁基础沉降监测数据等)以及地质勘察数据。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和自动传输,并将各类数据整合到统一的管理平台中,为后续分析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

4.2 数据分析与风险评估

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建立工程地质风险评估模型,根据地质条件、施工工艺等因素,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确定风险等级,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3 动态决策与施工调整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施工调整方案。对于高风险区域,可调整施工方法,如采用超前支护、加强支护参数等措施;对于桥梁基础施工,若发现地质条件与勘察不符,可调整基础形式或施工工艺。同时,利用 BIM 技术对调整后的施工方案进行可视化模拟,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

、六、结论

乌蒙山区深切峡谷桥隧群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地质超前预报与动态管理技术是保障工程建设安全、顺利进行的关键。综合运用多种超前预报技术,能够准确获取施工前方地质信息;构建完善的动态管理体系,可根据地质变化及时调整施工策略。在实际工程中,应结合具体工程特点,进一步优化超前预报和动态管理技术,提高其适应性和可靠性,为类似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桥隧工程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梦恕。隧道工程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9:450-470.

[2]张顶立,房倩,李治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21,40(03):449-469.

[3]刘招伟,李术才,张庆松。岩溶地区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20,39(08):1509-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