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工业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侯智 白露
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重庆400054)
摘要:针对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和错位的问题,提出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协作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推行“3+1”联合培养、校政协企多方协同育人、搭建实践和创新平台以及全程导师制等举措,实现工业工程人才的多方、全程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经过三年时间的推行和完善,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应用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产教融合;工业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背景分析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普通本科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目的是培养能够满足新经济形势下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够高效率和高质量完成岗位工作的劳动者与创造者,培养能够胜任行政工作的管理者和践行者。要实现这样的办学目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必然趋势,也是必由之路。中国当前正处在脱贫攻坚胜利后努力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在调整,生产方式在变革,经济社会在转型,企业对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发展思维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然而,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还存在错位。一方面,企业迫切需要能够开拓事业、承担责任的各类人才,不时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高校每年有近千万毕业生等待就业,面临就业和就好业的压力,存在“就业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适应企业需求,能够胜任本职工作与创新发展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是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总体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与经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保持同步,增加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度,全面提升本科生应用创新能力。
工业工程是工程(主要是机械工程)与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致力于培养工程技术与管理方法兼修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可在工业企业从事生产计划与调度、质量管理与提高、物流分析与优化、成本分析与降低、现场管理与改善等工作,善于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充分考虑地方支柱产业的特点与需求,将产业需求与学科特点相结合,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此,如何将地方产业特点与企业人才需求更好地融入培养过程,采取有效途径和措施,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融合,提升工业工程毕业生应用创新能力,是工业工程专业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人才培养举措
1.“3+1”联合培养
实施“3+1”联合培养模式和产业导师制,与企业协同培养工业工程学生。校企共享高端人才资源,企业博士到专业系担任课程共建、课程教学、毕业设计指导、创新大赛指导以及项目研究等工作。高校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带领学生到企业做毕业设计和企业横向课题。“3+1”联合培养即学生前三年在校完成理论学习,第4年在企业完成实践与毕业实习,包括《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类课程。通过产教融合、人员共享,将企业需求和实际案例融入培养全过程,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缩小和弥补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异。
2.多方协同育人
加强与区县政府、行业协会合作,构建政府-学校-协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专业教师进入区县人才库,对接政府与协会组织的企业关键技术需求项目并组织学生参与研究;政府与协会居中引导与调节,促进企业与学校就人才培养、学生实习实践合作,并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务支持,实现校、政、协、企的四方合作,提高学生职业胜任能力。工业工程专业坚持“走出去”战略,与区县政府、市经委、市社科院、市科协、市社科联、益友会等区县政府、市政部门、行业协会以及众多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在专业定位、方案制定、课程设置、科技服务、基地建设、成果推广、学生就业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协作,全力支持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
3.搭建创新平台
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探索双创融合、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实践创新教育方式,完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学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学科竞赛,结合教学科研实验室、企业实习基地、企业合作项目等载体,搭建师生互动、校企互补的实践创新平台。与工业工程协会合作实施“职业资格证”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协会的“质量工程师”、“工业工程师”等技能培训并获取相应的专业技能认证。每年定期举办校级“工业工程应用案例创新大赛”,组织学生参加清华大学举办的“IE亮剑”工业工程创新案例大赛、天津大学举办的工业工程与精益管理创新赛、西南科技大学举办的西南地区工业工程创新案例大赛等国家级、省部级赛事,通过以赛促学,锻炼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4.实施全程导师制
坚持以“三全育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打破传统建制班导师制,专业系全体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每人指导6-8名学生,在大学四年中针对不同年级学习特点提供针对性指导,涵盖思政教育、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各方面,全方位帮助学生做好大学期间的学业规划和未来职业规划,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此外,大一邀请行业专家分享专业前沿发展及应用、邀请优秀校友介绍职业规划及就业前景,大二选拔优秀本科生进入教师科研团队、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参与教师科研或学科竞赛团队,大三组织学生到企业车间参加实践培训,大四与企业联合完成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通过全程导师制,实现本科生大学四年培养不断线,全过程、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力。
三、人才培养效果
1.学生培养质量得到提高
近三年,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培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平均就业率为93.54%,比学院平均值高10%,高居全校前列,学院第一,毕业生深受市场欢迎。就业质量也大幅提高,就职于长安汽车、海尔、格力等知名企业的毕业生人数显著增加,用人单位对专业学生的好评度达90%以上。工业工程学生毕业率和授位率接近90%,位居学院第一,全院平均高出10%左右。学生考研率由2020年的8.1%提升到2023年的20.2%,优秀班集体比例为全院平均的2.83倍。出国留学学生3人,增长趋势明显。重庆市普通高校优秀毕业生5人次、重庆市普通高校优秀学生干部5人次、重庆市普通高校三好学生5人次、重庆市普通高校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5人次、国家奖学金4人次。
2.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近三年,学生通过进入企业车间、科研团队、实验室锻炼,应用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大二及以上学生255人次进入教师科研项目团队,学生申请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 7 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在学科竞赛方面,每年组织学生参加了不同层级、不同学科全国性大赛,荣获国家级奖项53项、省部级奖项60项。2023年获得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工业工程与精益管理创新赛国赛三等奖2项,“清华IE亮剑” 全国工业工程应用案例大赛暨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三等奖2项,获教育部工业工程教指委举办的工业工程专业优秀课程设计展示活动良好以上10项,西南地区工业工程创新案例大赛二等奖、三等奖14项。成功举办三届校级工业工程创新案例大赛,近50%学生参与该项赛事,也为参加更高水平的竞赛搭建了平台。
四、结论
人才培养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工业工程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面对企业不断提高的人才质量需求,高校和专业只有通过产教融合,借助政府、行业、企业、协会等多方资源和力量,通力协作,才能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振岗.产业集群视角下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22(24):27-29.
[2]刘俊艳.工业工程专业产教融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设计[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8(05):27-31.
[3]邱立新,周田君.基于“S-T-C”模型的工业工程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1):58-60.
【作者简介】侯智(1977.04-),男,汉族,重庆云阳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工业工程、智能制造。
【基金项目】重庆理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8YB01);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7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