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践路径探析
刘明山 陈乐洁 唐道秀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粤北地区,至今有 850 多年历史。当地瑶族不仅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也同周边的汉族文化相互交织。在瑶族非遗文化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当代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源泉。
一、传承和保护瑶族文化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非遗传承人才是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传统手工艺制品虽因手工制作耗时费力而面临市场挑战,但其承载的文化价值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当前亟需构建"传承+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等模式培育既精通传统技艺又具备市场思维的复合型匠人。重点强化非遗精神传承,培育具有精益求精态度的工匠梯队,在保留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推动瑶绣、银饰等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时尚产业有机融合,让千年技艺焕发现代生机,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二)瑶族文化与区域经济的融合
瑶族文化代代相传,经过了千年的沉淀和发展,正面临着传承创新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双重使命。作为“中国瑶族刺绣之都”,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瑶族 1300 余年的刺绣技艺传承,更孕育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盘王节”“长鼓舞”等文化瑰宝。在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指引下,乳源依托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广东大峡谷等自然资源,构建起“非遗+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通过举办中国(乳源)瑶族文化节、世界过山瑶风情旅游月等品牌活动,形成集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二、瑶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实践路径
(一)瑶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传承代际危机
在当代文化变迁加速的背景下,瑶族传统文化传承正面临代际断裂的严峻挑战。据田野调查显示,县域内 18-35 岁青年群体中,能完整认知瑶族盘王节仪轨、瑶绣纹样寓意者不足 40% ,传统歌谣传唱、长鼓舞技法的青年习练者更是凤毛麟角。这种文化认同的弱化主要表现为三重割裂:其一,全球化语境下流行文化的冲击导致青年群体对“过山瑶”等支系文化符号的认知逐渐模糊;其二,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解体,使得“盘王节”等民俗实践失去生存土壤;其三,现代教育体系与传统口传心授的文化传承模式产生结构性矛盾,导致文化基因呈现碎片化传承态势。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非遗传承人断层危机,年龄结构失衡折射出深层次的文化困境。若不能构建有效的代际传承通道,珍贵的瑶族文化遗产恐将面临实质性消亡风险。
2.文化氛围培育困境
乳源瑶族非遗保护工作仍存在明显短板,尽管坐拥“瑶族刺绣”“盘王节”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但全民参与的文化自觉尚未形成,活态传承机制建设明显滞后。现有文化生态园多停留于静态展示,缺乏沉浸式体验场景。破解之道在于构建“政策引导+社会协同 + 全民参与”的三维体系。政府需设立非遗活态传承专项资金,社会力量应打造“非遗工坊
文创市集”融合平台,学校可开发“瑶族文化专项课程”。通过建设数字化保护平台、举办“非遗创新设计大赛”、培育“文化讲解员”队伍等举措,在活化传统符号的同时注入现代审美,方能营造全民共享的文化传承生态,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持久动力。
(二)瑶族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路径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韶关市政府通过构建“数字化 .+ 教育化”双轨传承体系推进瑶族文化保护:一是搭建网络传播矩阵,运用短视频、微电影等新媒体展现盘王节祭祀、瑶绣技艺等文化精髓,打造“云上瑶寨”数字展馆;二是实施“文化进校园”工程,在乳源等地中小学开设瑶绣、长鼓舞等非遗课程,编写乡土教材,试点双语教学,建立非遗传承人驻校工作室;三是推动产教融合,联合职业院校设立瑶族工艺专业,通过“非遗工坊 + 校企合作”培养兼具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针对青年群体文化认同淡化问题,创新推出“瑶族文化体验营”“非遗研学游”等项目,将传统纹样数字化重构为时尚文创,使千年技艺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生机。
2.加大文化保护力度
针对瑶族非遗存续危机,需构建“政策护航 . 科技赋能 + 全民参与”三维保护体系。政府应优先完善专项立法,设立不低于 500 万元/年的非遗保护基金,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并实施传承人星级评定制度;依托数字技术创新传播矩阵,运用 VR 技术复原盘王节祭祀场景,制作“瑶绣千年”等微纪录片,在抖音、B 站等平台发起非遗创作者计划;打造“非遗+科技”研发中心,将瑶族纹样数据库接入 AI 设计系统,开发智能绣框等数字化工具,培育文创衍生品产业链;在乳源建设 5 所以上非遗传承基地,推行现代学徒制与学分银行教育模式,年均培养 300 名以上青年传承者;构建“数字化保护-产业化发展-国际化传播”的完整生态链,实现文化抢救向价值创造的转型升级。
3.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乳源瑶族自治县应以“非遗+生态 + 产业”融合模式推动文旅升级,打造盘王节实景剧场、瑶绣工坊等沉浸式项目,将长鼓舞、瑶歌嵌入旅游线路,形成“日游古村、夜赏民俗”体验链。开发互动游戏、瑶药养生课程等新型载体,借助新媒体吸引线上参与者。通过“瑶绣文创 + 民宿集群”组合产品及古法织锦体验项目,构建文化展示-体验-消费产业链,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向突破。
基金项目:
“韶关市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XJKYPT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