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美术教学

作者

杨文杰

龙陵县第二中学,邮编:678309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化发展为初中美术教育提供了新的改革方向。美术课程作为美育实施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当前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存在课程定位边缘化、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评价体系单一化等问题,制约着学科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通过构建"大美术"课程体系,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能够有效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与生活化特征。采用项目式学习与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可显著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美术教学;跨学科融合;核心素养;教学评价体系

一、素质教育与初中美术教学的关联性研究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核心理念与美术教育存在天然契合。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审美意识形成的关键期,美术教学通过视觉语言训练、艺术实践体验和审美价值引导,为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独特路径。

从目标维度看,二者在育人方向上具有高度一致性。美术课程通过色彩构成、造型表现等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空间思维能力;在民间艺术鉴赏、主题创作等教学环节中,学生的人文情怀与社会认知得到深化。这种艺术素养的积累,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能力、审美情趣培养形成有效衔接。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当前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呈现出多元化的素质教育元素渗透特征,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显著差异。从课程设计层面观察,多数学校已逐步将审美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训练纳入教学目标体系,但在具体课时安排与资源投入上仍存在边缘化倾向。部分学校尝试将地方非遗文化、社区环境资源融入美术课堂,通过陶艺制作、墙绘设计等实践活动,有效增强了教学与生活的关联性,这类案例约占实践探索的三成左右。

教学实施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城市学校普遍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通过数字美术馆虚拟参观、艺术创作软件应用等方式拓展教学空间,但在培养学生深度审美体验方面仍显不足。农村地区受限于师资与设备条件,更倾向于采用自然素材创作、传统工艺体验等教学形式,虽能保持教学的本土化特色,但在现代艺术理念传递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值得关注的是,约六成教师开始尝试将德育元素融入美术教学,如在风景写生中渗透环保意识,在人物绘画中培养同理心,但存在生硬说教与艺术本体割裂的现象。

三、素质教育导向下的初中美术教学优化策略

3.1 跨学科融合的美术教学方法创新

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跨学科融合为初中美术教学开辟了新路径。这种教学方法突破传统学科界限,通过知识迁移与能力整合,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其实施关键在于找准学科联结点,设计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学主题。

语文与美术的融合具有天然优势。在《古诗配画》教学单元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解析《山居秋暝》的意境层次,再用水墨技法表现"明月松间照"的视觉意象。这种诗画互译的过程,既加深了文学理解,又培养了图像表达能力。数学几何知识在构成设计中的应用同样值得探索,如利用黄金分割比例进行海报版式设计,通过立体构成理解空间透视原理,使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视化的艺术实践。

历史学科资源为美术教学注入文化内涵。在《传统纹样》课程中,教师可结合青铜器纹样的时代特征,解析饕餮纹背后的礼制文化,指导学生设计具有现代感的传统图案。这种教学方式既传承了文化遗产,又培养了创新思维。科学观察方法的应用则能提升写生教学质量,如在植物素描前先进行生物结构分析,帮助学生建立从科学认知到艺术表现的转化能力。

项目式学习是实施跨学科融合的有效载体。以《校园文化墙设计》为例,学生需要完成资料收集(历史)、方案论证(逻辑)、比例测算(数学)、色彩搭配(美术)等系列任务。这种真实情境中的学习,能显著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教学实施中应注重过程指导,通过思维导图厘清创作思路,运用小组互评完善设计方案,最终形成兼具审美价值与实用功能的艺术作品。

评价体系需同步革新以适配跨学科教学。除考核美术技能外,应增加"学科知识应用""创新思维体现"等维度。采用学习档案记录创作过程,包含素材收集笔记、方案修改记录、跨学科知识应用实例等,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这种评价方式既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又契合素质教育目标,为教学改进提供多维参照。

3.2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重构

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传统以技法考核为主的评价模式已难以适应核心素养培养需求。构建新型美术教学评价体系,需要从评价维度、实施方式和反馈机制三个层面进行系统性革新,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艺术素养发展的有效工具。

评价维度应突破单一技能标准,建立涵盖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多维指标体系。在《传统纹样设计》课程中,除考核图案绘制技巧外,更应关注学生对纹样文化内涵的解读能力,以及在创新转化中体现的思维品质。课堂观察量表可设置"创意构思""文化关联""技法应用"三个观测点,通过持续记录学生课堂表现,形成动态评价轨迹。对于写生课程,需增加"观察方法""情感表达"等评价要素,避免过度强调形体准确度而忽视艺术感受力培养。

实施方式上推行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建立电子成长档案,系统收录学生的草图构思、修改记录、创作心得等过程性材料。在《校园文化墙设计》项目中,采用"方案阐述-小组互评-成品展示"的三段式评价,既考察设计思维的发展过程,又评估最终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部分学校尝试引入"艺术日志"制度,要求学生定期记录艺术观察与审美体验,这种持续性的自我反思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反馈机制建设需突出发展性导向。采用"星级评价+描述性评语"的组合方式,在技法、创意、态度等维度给予可视化反馈,同时针对个体差异提供改进建议。例如对构图能力较弱但色彩感知突出的学生,评语应着重肯定其优势领域,并给出构图训练的具体方法。建立校际作品交流平台,通过跨区域的作品互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更全面的艺术认知。实践证明,这种注重成长激励的评价方式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艺术学习中收获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杨华.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取向[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下)》,2025年第2期80-81,共2页

[2] 蒋峰.创新融合:初中英语教学中应试与素质教育的平衡策略[J].《教育进展》,2025年第1期1254-1260,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