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历史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探究

作者

林玉环

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摘要:本文聚焦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问题,从构建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优化资料运用培养思维能力、创新学习评价促进反思提升三个维度展开研究。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历史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探索,借助多元历史资料,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与综合能力。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与调整学习策略。研究表明,这些策略有助于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与历史思维品质。

关键词:历史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引言: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关键期,历史学科因其丰富人文内涵与思维训练功能,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价值。然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资料运用能力薄弱、学习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本文立足教学实践,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策略,旨在转变传统被动学习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新模式,培养具备历史思维与终身学习能力人才。

一、构建历史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历史问题情境构建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重要途径,富有挑战性问题能够唤醒学生求知欲望,形成内在学习动力。构建历史问题情境时应注重情境真实性与时代关联,设计既有认知冲突又具探究价值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问题设计需具备层次性与开放性,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需求,促进课堂互动与思维碰撞。教师可运用悬疑式导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使抽象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具体。问题链设计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通过连续追问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实现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把握升华。历史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社会热点与历史主题关联点,增强学习关联性与时代感。

以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文化运动》教学为例,教师可创设五四运动为何被称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这一核心问题情境。课堂伊始,教师展示两组历史图片:一组是清末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图片,另一组是五四运动场景图片,请学生比较这些历史事件异同,引发认知冲突与思考。随后教师引入层次性问题链:新文化运动产生何种历史背景?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为何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存在何种内在联系?这场运动如何影响我国革命进程?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近代我国社会矛盾与救国出路演变。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传统文化捍卫者、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外国列强、普通民众等),模拟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新文化运动态度,通过角色辩论使学生深刻体会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历史意义。教师还可设计假如你是五四时期青年情境作业,让学生撰写文章或演讲稿,表达对国家前途命运看法,将历史学习与爱国主义教育、批判性思维培养有机结合,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双重目标。

二、优化历史资料运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优质历史资料应具备真实性、权威性与层次性特点,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资料选择需坚持教育性原则,既要符合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兴趣,既能体现历史主流又不回避历史复杂性。教学中应注重资料解读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史料考证、背景分析、内容解读与价值评判等基本技能。资料运用应强调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发现、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全过程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教师可设计以史料为中心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围绕同一历史事件比较分析不同史料记载差异,培养多角度思考能力。课堂资料应注重层次性设计,通过设置基础性资料、拓展性资料与挑战性资料,满足不同学习水平需求。此外,应鼓励学生课外自主收集资料,建立个人历史资料库,培养信息获取与筛选能力。

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辛亥革命》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多元史料学习包,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角度史料深入理解这场革命历史意义。让学生阅读《同盟会宣言》《武昌起义檄文》等革命党人文献,感受革命者政治主张与奋斗目标;展示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十九信条》等改革文件,分析清政府应对革命危机举措;呈现西方报刊对辛亥革命报道,了解国际社会对这场革命态度;引入普通民众日记、回忆录等民间史料,体会革命对普通人生活影响。教师可组织辛亥革命历史档案馆协作探究活动,将全班分为政治组、军事组、人物组、影响组四个研究小组,各组负责收集整理相关史料,共同构建辛亥革命历史全景。活动中学生需完成史料搜集、内容提炼、价值判断三个环节,最终以辛亥革命历史展览形式呈现研究成果。通过这种资料驱动式学习,学生不仅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更在史料分析比较过程中培养证据意识、历史解释能力与多维思考习惯,实现从学历史向会历史转变。

三、创新历史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反思提升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创新型人才逐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教育教学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实用型创新人才。教师应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师评与生评等多种形式。实践中可采用学习档案袋评价方式,记录学生历史探究全过程,包括问题提出、资料收集、分析思考、成果呈现等环节,展现学习轨迹与思维发展。历史专题研究报告也是有效评价工具,学生可围绕感兴趣历史话题开展深入研究,如抗日战争中民间抵抗形式,通过查阅文献、走访老兵、整理口述史料等方式完成研究报告,教师从选题价值、研究方法、论证逻辑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历史辩论赛、情景剧表演、历史模型制作等活动评价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培养综合能力。评价标准制定应突出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史料分析能力、历史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素养。教师还应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与反思,通过设计学习反思表,促使学生思考我学到了什么、如何更好学习等问题,养成良好认知习惯。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明确优势与不足,调整学习策略实现持续进步。

结论:初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系统设计与实践。通过构建富有挑战性历史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与内在学习动机;通过优化多元历史资料运用,培养学生资料解读能力与历史思维品质;通过创新学习评价机制,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学习策略调整。教师在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这些策略,实现历史教学从教会学生到学会学习转变,培养具备历史眼光与终身学习能力复合型人才。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融合背景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新路径,为历史教学改革提供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 甘心丹. 初中历史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探究[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3):227-228.

[2] 慕哲. 基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初中历史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J]. 中学课程资源,2024,20(12):64-66.

[3] 许春妹.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J]. 考试周刊,2020(21):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