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李勇强
曲靖市富源县胜境街道青石小学 655500
引言
小学三年级是培养道德认知和法治意识的重要阶段,教育目标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生活化教学理念提倡从学生熟悉的真实场景出发,引导他们深刻认识并自觉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传统教学方式往往具有单向灌输的特点,很难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形成以生活情境为主导的教学架构,能有效改善教学效果。
一、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内涵与实施价值
(一)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内涵
生活化教学是把学科知识同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教育方式,它的重点在于营造真实的生活场景,通过操作让学生在体验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观念能很好地调动起学习的兴趣,促使课本知识得到迁移和应用,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施价值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要价值体现在认知发展和实践应用这两个层面,从认知角度来讲,生活化教学手段把那些把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融入为具体的日常生活场景,降低学习难度。拿三年级上册《走近我们的教师》来说,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回忆起与师长互动的那些具体经历,加深他们对“尊敬师长”概念的理解。
在情感层面,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在下册《我的家在这里》单元,让学生动手绘制社区地图,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1]。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路径
(一)教学内容选择贴近生活实际
教材是生活化教学的内容依据,教师需细致地解读教材,准确找出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切入之处,还要巧妙安排能唤起学习兴趣的主题活动。就拿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家庭记忆》单元来说,可以进行“家庭老照片展览”活动,让学生讲述照片里的亲情故事,促进他们情感共鸣,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时事热点话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在《公共财产的维护责任》这门课中,选取某社区共享单车被人破坏的实例,引导学生就“对于被破坏的共享单车该如何处理”“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公共设施”等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这种结合实际的设计方式,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二)教学方法运用注重实践体验
生活化教学强调 " 做中学 ",要让学生动起来。在讲《大家的朋友》这一课时,可以在教室里模拟超市,让学生们扮演顾客、收银员、保安这些角色。通过 " 买牛奶发现过期了怎么办 "" 结账时有人插队该如何做 "这些具体场景,让学生明白公共场所的规则和互助的意义。
在《我们的社区》单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成立很多调研小组,去展开实地考察活动,有的小组专门针对公共健身设施的维护情况,有的小组深入研究垃圾分类政策的执行状况,再有的小组关注儿童游乐设施的安全隐患问题,学生们完成调研任务之后,把有针对性的改善意见提交给居委会,这个过程能有效促使“社区参与”的理念从学习变成实际行动。
(三)教学评价设计关注行为转化
生活化教学的评价不能只看考试成绩。像在《安全记心上》单元教学中,可以开展 "21 天安全习惯打卡 ",如每天记录有没有正确使用电器、上下楼梯是否靠右行等。教师根据打卡记录,再结合课本里的安全知识要点,给学生写评语。
还可以让家长进行评价。像学完《父母多爱我》后,设计 " 家庭感恩行动表 ",请家长记录孩子这段时间的变化。如是否主动做家务、有没有对父母说谢谢等。这些具体的行为,比简单的分数更能反映学习效果[2]。
三、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案例分析
(一)课前调查阶段
以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我们的公共生活》单元为例,教师组织开展了 " 社区小主人 " 主题活动。项目启动时,教师以 " 公共生活需要秩序" 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社区实地调研。学生们分组走进社区,实地查看公共设施的使用情况,用手机记录破损的健身器材、统计垃圾分类错误情况、留意儿童游乐设施被占用现象。有个小组在社区花园里看到长椅的漆都掉了,还有居民把自行车随手停在草坪上。这些真实场景成为理解 " 公共秩序重要性 " 的生动教材。回到课堂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案例展开讨论,提出 " 为什么要爱护公共财物? " 等问题,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展开热烈的讨论,为后续的学习做基础。
(二)课中研讨阶段
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提出关键问题:" 我们能为社区做些什么? ",让学生们进行 " 共建共享 ",把社区问题转化为具体的解决方案。针对宠物粪便污染问题,学生提出了“宠物便利箱”的新想法,还设计了文明行为提示标识;对于废旧物品堆积问题,他们打算创建“闲置物品交换站”,并且采用积分奖励制度。到了方案改进时期,教师依照教材里“公共事务管理必须符合规范性原则”这一理论根据,带领学生深入探究并完善各项措施,围绕“便民设施怎样防止被损坏”这个实际困难,学生利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把理论知识转变成实践技能,在自行探寻的过程中做到由知识积累到解决问题的转化。
(三)课后实践阶段
学生把优化后的方案提交给社区居委会后,持续跟进方案的落地效果。如某小组设计的 " 社区文明公约提示牌 " 被采纳后,通过定期巡查发现乱扔垃圾的现象减少了 30% ;他们策划的" 旧物交换角" 在三个月内流转了三百多件物品,居民满意度调查显示达 85% 。在项目总结阶段,学生结合教材中 " 公共生活需要共同维护 " 的内容撰写实践报告,详细记录了 " 提示牌被风雨损坏后如何协调物业修复 "" 旧物交换角如何通过设立积分奖励吸引年轻人参与" 等具体细节。这个阶段,学生们没有只停留在课本上,而是通过实践和反思,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在参与社区事务的过程中,培养了社会责任感。有一位学生在总结中写:" 看着我们设计的提示牌立在花园里,废旧衣服被改造成有用的东西,我才明白道德与法治课的意义。"
四、结论
生活化教学策略依靠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情境的紧密结合,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增强了实践应用能力,改善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研究得知,只有把教学活动融入到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当中,才可能做到道德素养的深刻内化以及法治意识的形成。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里的生活化素材,更新教学形式,切实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曹建玲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索 [J]. 华夏教师 ,2024,(28):89-91.
[2] 范晓华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研究 [J].华夏教师 ,2023,(18):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