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材料及其在电池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牟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 引言

全球能源结构调整推动可再生能源占比持续提升,但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存在间歇性供电缺陷,高效储能技术成为新能源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支撑。电池作为主流储能载体,其性能提升高度依赖材料体系创新。电池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及安全性等核心指标受制于材料特性。开发高性能、低成本、环境友好的新能源材料,是突破现有技术瓶颈、实现储能设备升级的必由之路。

2 新能源材料体系分类

2.1 电极材料体系

新能源电池的核心性能取决于正负极材料的协同作用。在正极材料领域,钴酸锂凭借其高能量密度特性占据消费电子市场主导地位,但热稳定性缺陷导致其在高温场景存在安全隐患。磷酸铁锂材料通过稳定的橄榄石结构实现优异的热安全性,但较低的导电性限制了其大倍率充放电能力。三元材料通过镍钴锰元素的协同效应,在能量密度与安全性之间取得较好平衡,成为动力电池主流选择。近年来富锂锰基材料通过激活阴离子氧化还原反应,展现出突破现有能量密度瓶颈的潜力,但电压衰减问题仍需解决[1]。负极材料方面,商业化应用最广的石墨负极工艺成熟且循环稳定,但其理论比容量已接近极限。硅基负极材料凭借十倍于石墨的理论容量备受关注,但充放电过程中剧烈的体积膨胀导致结构粉化问题突出。钛酸锂负极凭借零应变特性实现超快充性能,但其较低的能量密度制约了应用范围。当前研究聚焦于碳硅复合材料体系,通过碳基质缓冲硅颗粒膨胀应力,同时引入纳米结构设计提升离子传输效率,这种复合改性路线成为突破负极材料瓶颈的重要方向。

2.2 电解质材料发展

电解质作为电池内部离子传输的媒介,其性能直接影响电池安全与效率。液态电解质体系发展较为成熟,由锂盐、溶剂和添加剂组成的溶液具备良好离子传导性,但有机溶剂的挥发性导致高温环境易发生泄露风险,极端温度下电解液分解还会引发热失控。通过引入阻燃添加剂或氟代溶剂可提升热稳定性,但会显著增加材料成本并降低电导率。固态电解质技术通过完全消除液态组分,从根本上解决漏液与燃烧隐患,同时拓宽电压窗口提升能量密度。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具有优异化学稳定性但界面接触不良,硫化物体系展现出更高离子电导率却对空气敏感,聚合物电解质柔韧性好但室温电导率不足。当前技术路线采取材料复合策略,如开发硫化物-聚合物复合电解质兼顾柔韧性与导电性,或在氧化物电解质表面构建缓冲层改善界面接触。半固态电解质作为过渡方案,通过凝胶态物质部分替代液态电解液,在保持较高离子迁移率的同时提升体系安全性,为全固态电池商业化争取技术迭代时间。

3 电池材料应用瓶颈

3.1 技术性能制约

新能源电池材料在基础性能方面仍存在显著短板,制约着电池整体性能提升。高镍正极材料虽然能提高能量密度,但在深度充放电过程中容易发生晶格结构畸变,导致材料层状结构坍塌,引发容量快速衰减。硅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嵌入时产生超过 300% 的体积膨胀,反复膨胀收缩造成活性物质与集流体脱离,电极结构完整性遭到破坏。固态电解质虽能提升安全性,但刚性材料与电极间的物理接触不充分,形成微观空隙阻碍离子传输路径,导致界面阻抗大幅升高。此外,现有电解液体系在低温环境下粘度激增影响离子迁移速率,高温时副反应加速消耗活性锂,材料自身的热力学不稳定性始终是性能提升的障碍[2]。这些材料层面的固有缺陷相互作用,共同导致电池循环寿命缩短、倍率性能下降以及安全风险上升。

3.2 产业化应用障碍

实验室研发成果向规模化生产转化面临多重现实阻碍。单晶正极材料制备需要精确控制高温烧结条件,晶粒生长取向难以保持均一性,导致产品良率长期徘徊在 60% 以下。纳米硅负极材料因超细颗粒的高表面能易发生团聚,现有混料工艺难以实现活性物质的均匀分散,影响电极涂布质量一致性。固态电解质薄膜成型技术要求亚微米级厚度控制,现有流延法生产设备难以满足大规模连续化生产需求。材料合成过程中涉及的稀有金属提纯、纳米结构构建等环节推高生产成本,部分关键原料依赖进口加剧供应链风险[3]。此外,新材料投产需要改造现有电池生产线,设备升级投入与工艺验证周期形成市场导入壁垒。环保监管要求提升也增加废弃物处理成本,这些因素共同制约着新型电池材料的商业化进程。

4 未来发展方向

在材料改性方面,通过微结构调控提升现有体系性能成为主要方向,采用元素掺杂技术调整晶格参数增强结构稳定性,表面包覆技术通过在活性颗粒外构筑纳米级保护层,既可阻隔电解液副反应又能维持离子传输通道,典型应用包括在硅基负极表面构建弹性碳壳缓解体积膨胀。梯度浓度材料设计通过改变材料内部成分分布实现应力自适应。三维导电网络构建借助石墨烯或碳纳米管搭建立体传质路径,有效改善电极材料的电子传导性能。

在新型电池体系开发中,钠离子电池着力开发普鲁士蓝类正极与硬碳负极组合,利用钠资源丰度降低原料成本;镁离子电池重点攻克多价离子迁移难题,开发新型电解液体系促进镁沉积溶解可逆性;锂硫电池致力于设计多功能隔膜抑制多硫化物穿梭效应,同时开发复合硫正极提升导电性。固态电池技术持续优化电解质与电极界面接触,通过引入柔性界面层降低阻抗。各技术路线将根据应用场景差异化发展,动力电池侧重高能量密度体系,储能电池优选长循环寿命方案,形成多技术并存互补的产业格局。

5 结语

新能源材料研发是推动电池技术革新的核心驱动力。当前材料体系在性能平衡、量产工艺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需要产学研协同攻关。未来应重点发展环境适应性更强、资源可持续性更优的材料体系,同时加强材料回收技术研究,构建完整的新能源材料生态链。通过持续优化材料性能与成本控制,助力清洁能源存储技术实现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田涵笑,祁超然,韩颖颖,等.多孔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循环性能的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1):23-29.

[2]李海潮,胡成伟,胡梦欣,等.锌离子电池中硫/碳复合电极的电化学性 质探究[J].安徽化工,2023,(1):89-93.

[3]崔博翔,刘艳红,牛鹏斌.新能源材料及其在电池中的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21,(10):23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