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

作者

辛冰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山东济南 250200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意识薄弱

首先,一些高校管理者虽然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仍然将思政教育主要聚焦于政策理论宣讲,未能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思政价值,导致传统文化的融入仅停留在形式化或浅层次的层面。其次,部分思政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史国情等内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解较少,使得学生难以在思政课堂上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此外,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较为片面,受西方文化思潮影响,一些学生甚至存在传统文化“过时论”或“无用论”的错误观念,使得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渗透力进一步降低。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局限性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仍主要围绕《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必修课程展开,传统文化内容在这些课程中的比重相对较低,导致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影响力有限。首先,课程内容设计较为碎片化,传统文化内容未能形成系统化体系。例如,在部分高校的思政课程中,传统文化可能仅在“文化自信”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章节中有所涉及,而未能贯穿整个思政课程体系,使得学生难以形成系统性的传统文化认知。其次,教学内容缺乏创新,部分思政课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对传统文化的讲解较为单调,未能充分结合时代背景、社会热点和学生兴趣点,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难以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思政价值。

(三)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不足

首先,部分思政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学习较少,导致他们在讲授相关内容时缺乏深入的理论支撑和实际案例,使得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未能充分展现。虽然部分高校已开展传统文化相关培训,但整体而言,思政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仍然滞后,难以满足新时代思政教育对传统文化融入的要求。其次,思政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难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以灌输式讲授为主,未能结合案例分析、互动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氛围较为枯燥,难以吸引学生的关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构建系统化的传统文化思政课程体系

首先,高校应在现有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使其成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增加儒家伦理思想、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法家治国理念等内容,并结合当代社会价值观进行解读,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可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在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中的作用,使学生更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此外,可以在选修课程中开设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课程,提供更系统的学习路径。其次,高校应推动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形成一套跨学科、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例如,在思政课程中融入《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经典内容,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在学习思政理论的同时,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此外,还可以利用 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微课等形式,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体系,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深度探究。最后,要强化课程的实践性,避免传统文化的讲授停留在理论层面。高校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文化考察、非遗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遗址,或邀请传统文化专家、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与学生互动交流,使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加直观、生动。

(二)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在教学内容方面,应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使传统文化不再是“静态知识”,而是能与当代社会问题产生共鸣。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结合“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价值观进行对比,使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对当代价值观的深远影响。在探讨生态文明建设时,可以引入《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思想,使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对环境保护的独特贡献。此外,还可以结合时政热点,如“国潮文化”“文物活化”等议题,让学生从社会现象中理解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在教学形式,应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元化教学手段。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习传统文化内容;或通过短视频、动画、交互式微课等方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此外,还可以开展辩论赛、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等互动教学,让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在讲授儒家思想时,可以组织学生模拟古代科举考试,让他们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古代士人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

(三)提升思政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首先,高校应加强对思政教师的传统文化培训,提升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可以定期组织专题研修班,邀请国学专家、文化学者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使其掌握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脉络。其次,可以鼓励思政教师攻读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或赴文化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学习,提升其学术素养和教学能力。其次,应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主动探索传统文化的融入方式。例如,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将历史人物的治国理念、道德操守等内容引入思政课堂,使传统文化更加鲜活、生动。此外,还可以鼓励教师撰写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关的研究论文,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此外,高校还应建立思政教师的传统文化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反馈、课堂观察等方式,评估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的能力,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改进建议。

结束语

在文化自信日益成为新时代国家发展核心动力的背景下,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能够提升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还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并通过多维度的创新和优化措,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毛新尉.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4,(23):57-59.

[2]孙玉琦,王泽金.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宣传能力提高策略[J].嘉应文学,2024,(23):109-111.

作者简介:辛冰;1983.04;女;汉族;

单位所在城市:,;

单位所在地区邮编:;职称:副教授;学历:大学本科;学位:硕士;研究方向:空乘专业/礼仪教学。

基金项目和编号:2023 年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高校德育教育研究专项-“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DYZ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