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视域下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林玉恒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 30013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在精彩纷呈、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发展潮流。要培养出适应时代趋势、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高校必然选择采用合理的方式改革当下的教育教学行为,大范围融入信息技术,全面依托互联网,为高等教育注入新活力、新动能。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人是活动主体。教育教学活动的综合关系本质上则是人的关系。作为主导因素的教师,其综合素质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转型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前提条件和主要内容。从长远来看,数字化转型是长期动态的的发展过程,对教师个体的行为意识、能力素养也提出了持续提升、逐步转变的更高要求,从而对教师开展继续教育的意愿方向及后续效果指出了明确路径。因此,明晰高校数字化转型视域下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作用,深入研究继续教育效果的有效性、差异性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校教育水平、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
《教育部 2022 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实育施教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 + 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23 年工作要点》进一步提出,深入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塑造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优势。加快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打造高等教育教学新形态。今年 1 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坚持应用为王走集成化道路,以智能化赋能教育治理,拓展国际化新空间,引领教育变革创新。
从近年来一系列的政策发力可以看到,教育数字化转型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关注重点。高等教育处于教育领域的龙头位置,更担当着极其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因此,要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数字化及其引发的深层次变革对教师发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就教学层面而言,立足于教育教学数字化,教师可以站在科学的前沿,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发表新的研究成果。不管上一门基础课或者专业课,教师都可以把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带到课堂上,他在研究中挑战自己,也在教学中挑战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样的教师,比只能照本宣科的教师能够培养出更多有创造能力的学生。研究表明,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可以在不受规模限制的前提下准确刻画每个学习者的个性化特征,进而提供高质量的定制化教学支持服务,能够显著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也更大程度地填补了教育鸿沟和个体差异,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有效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
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涉及多层次、全方位工作的整体推进。从管理学角度来看,数字化转型要实现收益最大化,就要关注组织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关系,研究资源在教育活动中的配置情况与使用程度的指标体现。由于资源本身的稀缺性、教育工作的复杂性、现实条件的限制性,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内产生最佳的效能,显得尤其重要。众所周知,人力资源因素是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观性因素,也是最善于自我提升和自我优化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本是第一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对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人力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是高校人力资源的主体,是高校发展创新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素,极大影响了高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学术水平。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不断更新升级,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也日益凸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就要保证教学活动继承性基础上的创新性,就要保证教育主体智力结构发展的动态平衡,即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不断加强教师能力建设,循序渐进地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继续教育则成为高校教师群体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必然选择,必将贯穿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
“从广义上讲,继续教育是指学生在脱离正规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接受教育活动的统称,是知识获得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获得提升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 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则是满足教师、高校和社会三方发展需要的新型教育方式。从广义层面来看,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具有广泛性和普适性,是教师发展的一般形态,强调教师群体专业化水平的整体提升。从狭义层面来看,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中的教师发展工作,更加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是教师发展的特殊形态,强调教师个体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多元化。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是教师实现专业能力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成熟的过程。从高校层面来看,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师资队伍专业能力水平的有效举措。从社会层面来看,推进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国民文化素养、推动科技创新进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环节。
目前,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坚持学以致用、讲求实效、激发活力的原则,培养中青年教师创新能力,鼓励教师接受继续教育,为之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高校教师可参加以下几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一)去其他著名高校攻读更高层次的学历学位;(二)参加国内或国(境)外访问学者项目,或进入著名高校的博士后流动站;(三)参加进修班、高级研讨班、课程学习班;(四)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五)去企事业单位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参与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和技术创新;(六)通过公众传播媒体和互联网接受远程教育。
三、继续教育效果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迁移
作为继续教育的直接受益者,高校教师能更好地履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的职责。高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不仅可获得输入型的吸收成长,也可实现输出型的反哺奉献。对此,笔者用“培训迁移”理论来进一步阐释说明。
“迁移的概念起源于官能心理学派,指心理官能得到培训发展的结果。培训迁移指受训者将其在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行为和态度应用到其工作实践的系统过程。培训迁移强调的是迁移,即将培训所学有效且持续地应用到工作上,甚至扩展到工作以外的范畴。” 美国培训专家柯克帕特里克曾构建“四级培训评估模型”对培训效果进行测评,该模型有四个层次,即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对应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三个不同的阶段。具体来看,反应层评估受训人员对学习内容的直接体验,学习层评估受训人员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行为层评估受训人员在今后工作中行为的调整变化,结果层评估受训人员将学习收获应用于组织后所产生的影响。高校继续教育中的“教师发展活动属于成人学习领域。对成人学习而言,情境学习理论不仅适用于学生,同样适用于作为成人的教师……需要基于活动内容进行充分考虑,采用最为合理的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才能确保培训效果的实现,即教师不仅仅是听,而应该是听了之后能够转变观念,并最终落实到行为变化中。” 因此,要持续关注继续教育输入和输出、学习和迁移的不同情境,知悉影响继续教育效果迁移的因素,以确保继续教育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实际效用。
基金项目: 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TJCUJG2023100)作者简介:林玉恒,1988 年生,女,就职于、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吴砥.教育数字化转型:国际背景、发展需求与推进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2(7)
[2]吴砥.教育数字化转型:国际背景、发展需求与推进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2(7)
[3]高丽萍.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定位与发展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2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