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研究

作者

陶海艳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省合肥市 231200

一、引言

“三全育人”理念不断深化推进,新时代育人需求已非传统以单向灌输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所能适应。当下辅导员群体普遍存在角色定位模糊,育人资源整合能力不足、教育过程连续性有所欠缺等问题,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难以充分释放出来。本文立足“三全育人”整体框架下,借助系统分析法与案例研究法,就辅导员在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教育过程优化、育人空间拓展等展开深入探讨其改进路径,目的在于给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以及创新性给予理论支持,推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朝着完善方向发展。

二、“三全育人”概述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全员育人强调打破传统教育主体边界,将教学、管理、服务等岗位的教职员工纳入育人责任网络,使每一位校园工作者都能在专业领域内渗透价值引导,形成多角色协同发力的教育共同体。全过程育人着眼于学生成长周期的连续性,从入学适应到毕业发展各阶段设计渐进式教育方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与职业规划等环节,消除育人环节的断层与割裂。全方位育人突破课堂空间的局限,整合校园文化、网络平台、校企合作等资源载体,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人格塑造之间搭建交互通道,促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浸润形成合力[1]。这种育人模式并非简单叠加要素,而是通过有机融合重构教育主体间的互动关系,以动态平衡的方式回应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机制保障。

(二)“三全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基础

“三全育人”理念的形成与发展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教育实践的结合,核心要义在于将教育视为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教育的社会属性与人的主体性相统一,主张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完整的社会人,这一思想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被具象化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实践要求。在政策演进层面,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四个服务”办学方向,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明确要求构建覆盖教育教学全环节的育人体系,此类顶层设计为“三全育人”提供了制度化的理论支撑。教育学领域中的系统论与协同理论进一步深化了该理念的科学性,主张打破传统教育主体的线性分工,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教育要素互动网络,这与《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的“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目标形成内在呼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强调教育过程的情景建构与价值渗透,要求教育者把握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修订中,这种理论转化是对辅导员角色从管理者向成长导师转型的要求。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根本原则在“三全育人”框架下得到延伸,既体现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思想的传承,又契合新时代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守正创新中保持生命力。

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主动融入学生成长轨迹,依托谈心谈话、主题班会与实践活动构建常态化互动机制,将理想信念教育转化为贴近生活的叙事方式,使抽象理论在宿舍矛盾调解、学业压力疏导等具体场景中具象化。部分教育者开始尝试跨部门协作模式,联合专业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创新创业指导中渗透职业伦理教育,借助校友资源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形成课内外联动的教育生态。面对新媒体时代的信息过载现象,辅导员群体普遍注重提升媒介素养,利用短视频、虚拟社区等载体设计沉浸式教育内容,在热点事件讨论中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但碎片化传播方式与系统化育人目标之间的张力依然存在。学生群体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趋势促使教育者更多关注个体差异,通过分层分类指导回应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规划服务的融合程度有所增强,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话语体系的转化创新成为提升教育亲和力的探索方向。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推进过程中面临多重现实挑战,教育主体间的协同效能尚未完全释放,辅导员在全员育人格局中的职能定位存在边界模糊现象,往往陷入事务性工作与教育核心任务的失衡状态,导致专业育人力量难以形成系统化输出。教育过程的时序性规划缺乏科学设计,不同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碎片化特征,低年级基础性价值观培育与高年级职业发展指导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衔接机制,影响学生认知发展的连续性。育人资源的整合能力有待提升,课堂教学主渠道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平台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开发深度不足,多元教育载体未能形成共振效应。教育方式的创新步伐滞后于学生认知模式的变化速度,传统说教式方法仍占较大比重,针对新时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分层分类指导体系尚未健全,数字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停留在表层,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度参与热情[2]。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路径需要进一步明晰,理论素养提升与实务能力培训的匹配度有待优化,部分教育者对学生思想动态的研判精度不足,导致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受到影响。

四、“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

(一)全员育人: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建立与专业教师的定期沟通机制,将课程思政元素自然融入班会主题设计,借助专业课教师的学科视角帮助学生理解抽象价值观的现实投射。学生骨干队伍的建设需要形成常态化培养模式,通过设立班级观察员制度及时捕捉群体思想动态,配合宿舍长、社团负责人等多维信息节点构建学生自我教育网络。二级学院层面的协同平台建设应包含教学管理部门的联动机制,在评奖评优、实习实践等关键环节前置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使育人导向贯穿学生事务处理全流程。辅导员团队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可以按照年级特征或工作模块进行细化,新老辅导员结对过程中注重工作案例库的积累更新,形成可复制的经验传承模式。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实施需要打通部门壁垒,联合团委、后勤等部门将劳动教育融入宿舍管理,将美育理念植入社团指导,使隐性教育资源在生活场景中持续释放育人能量。基层党支部的作用发挥体现在党员联系制度的深化落实,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区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帮扶特殊困难学生的具体行动,让组织力量成为协同育人的稳定支点[3]。

(二)全程育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在全程育人理念的推进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利用碎片化场景构建持续浸润的教育链条,晨间微课以宿舍为单位展开,围绕社会热点或校园现象设计五分钟话题讨论,学生在洗漱、早餐间隙参与互动,教育者通过生活化案例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班级日志作为情感联结的载体,每周由不同学生记录集体动态与个人思考,辅导员在批注环节结合专业课程内容延伸出人生规划议题,使纸张间的对话成为价值观传递的隐形通道。成长档案袋贯穿学生四年发展轨迹,除记录奖助评优信息外,更侧重收集志愿者服务感悟、读书笔记摘录等非量化素材,定期组织朋辈互评时融入职业伦理讨论,让阶段性回顾成为自我教育的契机。传统文化节日被转化为实践育人节点,清明踏青结合家国情怀主题创作,冬至包饺子融入劳动教育内涵,节庆活动的仪式感成为激活文化认同的催化剂。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所需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由“三全育人”理念来提供,这一理念要求辅导员群体突破一直以来的传统工作惯性,进而在育人实践过程中达成角色重构以及能力升级。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可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来实现,育人闭环的形成得益于对教育过程全周期设计的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被注入的新活力则源自虚实融合的育人空间拓展。辅导员队伍应强化系统思维,在精准把握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精准育人能力的提升以及教育方法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郭宁,吴晶晶.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08):135-137.

[2] 季夕童,仲叶冰,胡雨婕,等.“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新入职辅导员职业素养提升探究[J].社会与公益,2024,(0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