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矿山高陡边坡安全爆破施工技术
李晓利
河北钢铁集团矿业有限公司承德柏泉铁矿 河北承德 067500
1 高陡边坡爆破施工的工程挑战与理论分析
1.1 露天铁矿高陡边坡的地质力学特征与稳定性评价
露天铁矿高陡边坡的岩体结构呈现典型层状特征,受地质构造运动影响,普遍发育多组优势节理组。这些结构面以 30∘–60∘ 倾角与边坡临空面形成不同空间组合关系,构成潜在滑移控制面。岩体完整性系数在 0.35-0.65范围内波动,各向异性特征显著,平行层理方向的抗压强度约为垂直方向的 1.8 倍。这种结构特征导致爆破应力波传播呈现明显的方向选择性,在节理密集带易产生能量聚焦效应。
边坡岩体的力学参数存在显著空间变异性,新鲜花岗岩的单轴抗压强度可达 120MPa ,而受构造作用影响的蚀变带强度衰减至不足 30MPa⨀ 。地下水活动加剧了这种非均质性,裂隙水压力使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降低约40% 。这种力学特性的剧烈变化对爆破振动能量耗散产生重要影响,在相同装药量条件下,蚀变岩体区域的质点振动速度峰值较完整岩体提高约65% ,显著加剧了岩体损伤累积。
爆破动荷载作用下边坡动力响应具有显著的三维特征。应力波在节理网络中的传播路径发生多次折射与绕射,形成复杂的波场叠加效应。监测数据显示,当爆心距小于 50 米时,坡顶区域的振动加速度时程曲线呈现明显的双峰特征,这与应力波在坡面反射产生的P波、S波耦合作用密切相关。
1.2 现有爆破技术对边坡失稳风险的诱发机制分析
现有爆破技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适应性不足是诱发边坡失稳的主要成因。传统台阶爆破采用的集中装药方式在坚硬岩体中易产生过高爆轰压力,当爆破应力波传播至节理发育区域时,会在结构面交汇处形成应力集中效应。这种能量聚集现象导致原生裂隙的加速扩展,监测数据表明,在节理间距小于 0.5 米的岩层中,爆破振动引发的裂隙延伸长度可达完整岩体区域的 2.3 倍。特别是当装药结构与岩体波阻抗匹配失当时,爆破能量向坡体深部的无效传递显著增加,造成坡脚支撑岩体的隐性损伤。
常规微差起爆技术的时间控制精度不足,加剧了爆破振动的叠加效应。现场测试显示,当相邻炮孔起爆时差偏离最优值 20% 时,坡肩部位的振动速度矢量合成强度将提升 35% 以上。这种非协调的应力波叠加不仅破坏预裂面的隔震效果,还会在边坡内部形成动态拉应力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层状岩体结构中,不当的起爆顺序会使剪切滑移面的有效摩擦角降低8∘-12∘ ,显著削弱结构面的抗滑能力。
现有参数设计体系对岩体动态响应的时空差异性考虑不足。均质化假设下的装药量计算公式难以适应蚀变带与完整岩体交替出现的地质条件,导致局部区域炸药单耗超标。这种参数失配在爆破近区产生过粉碎现象,同时远区未能充分破碎的岩体形成应力集中源。更严重的是,标准爆破参数未考虑边坡高度对振动传播的放大效应,当坡高超过 200 米时,坡顶振动加速度的放大系数可达 1.7-2.1,直接威胁到上部边坡的稳定状态。
2 高陡边坡安全爆破施工关键技术体系构建
2.1 基于能量控制的爆破参数优化模型
针对高陡边坡动力稳定性控制需求,本研究突破传统经验参数设计模式,创新构建了爆破能量时空分配的三维优化模型。该模型以岩体动态响应特征为约束条件,通过解构爆破能量传递路径,建立炸药爆炸能量、岩体耗散能量与边坡系统承载能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实现爆破参数与地质条件的精准适配。
模型核心在于建立能量分配系数矩阵,将总装药量分解为破碎能、振动能与损伤能三个分量。针对不同功能区域实施差异化能量配比:预裂面区域重点控制损伤能占比不超过 20% ,主爆区强化破碎能转化效率达 60% 以上,缓冲层则通过装药结构创新将振动能衰减率提升至 75% 。这种分区控制策略有效解决了传统均质化装药导致的能量浪费与有害振动叠加问题。基于岩体波阻抗匹配理论,研发了变径耦合装药结构,在节理发育区段采用直径递减的径向不耦合系数(
),使爆炸应力波峰值压力下降 42% ,显著抑制了结构面动力扩展。
起爆时序优化模块引入时-频联合分析算法,构建微差延期时间与岩体振动特性的响应曲面。通过爆破振动主频与边坡固有频率的避让设计,将共振概率降低至 5% 以下。现场试验表明,采用非对称延期序列(前排 25ms/ 后排 15ms )可使振动能量在频域分布上产生 30% 的有效偏移,大幅削弱了振动波的同相位叠加效应。该模型特别注重装药参数与起爆网络的动态耦合,开发了基于振速反馈的装药量实时修正系统,使复杂地质段的单孔装药量调整精度达到 ±8% 。
2.2 多源信息融合的爆破振动动态监测技术
针对高陡边坡爆破振动的复杂传播特性,本研究构建了多维度信息感知与智能分析相结合的动态监测体系。该技术体系突破传统单点振动速度监测的局限性,集成微震传感网络、三维激光扫描与地质雷达探测等多源数据采集手段,实现对爆破振动能量时空演化规律的全方位捕捉。监测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设计,在坡体关键位置布置阵列式振动传感器组,结合北斗高精度定位装置,形成具有空间拓扑特征的振动场重构能力。
监测数据融合环节引入改进型卡尔曼滤波算法,有效解决不同传感器类型间的量纲统一与时空配准难题。通过建立振动信号传播路径的衰减修正模型,将各测点原始数据还原至等效爆心距条件下的标准化振动指标。特别开发的小波包-神经网络联合分析模块,能够从混杂的环境噪声中提取岩体损伤特征频率,其识别精度较传统傅里叶分析提升 40% 以上。
动态预警机制采用分级响应策略,基于实时监测数据与预设阈值的比对分析,构建了黄色、橙色、红色三级预警体系。当振动速度矢量合成值超过设计限值的 80% 时,系统自动触发装药参数动态调整指令,通过无线数传模块将修正系数反馈至钻孔设备。工程验证表明,该技术使边坡关键部位的振动超标率降低至 5% 以下,且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爆破后 12 秒内。
结语
在典型露天铁矿的工程实践中,优化后的爆破技术体系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成效。现场监测数据表明,采用三维控制技术后,预裂面成型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半孔痕迹连续度提升至新的技术水平,坡脚岩体损伤深度较传统工艺大幅缩减。微震监测网络记录显示,关键构造部位的振动能量衰减速率提升明显,有效抑制了原生裂隙的二次扩展。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对比分析,爆破后边坡轮廓面平整度误差控制在工程允许范围内,为后续边坡加固作业创造了理想条件。
参考文献
[1] 霍伟.复杂环境下露天石灰石矿山高陡边坡的安全开采[J].《现代矿业》,2021 年第 4 期 65-68,72,共 5 页
[2] 刘慈光.峨口铁矿高陡边坡安全管理技术措施[J].《现代矿业》,2017年第 6 期 238-240,共 3 页
[3] 迟振琳.露天采矿边坡控制性爆破施工技术分析[J].《中国金属通报》,2021 年第 20 期 30-31,共 2 页